[中图分类号]B83-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0)05-0098-06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一体化的特征也日益突显。在这股潮流中,怎样保持本土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正成为跨文化比较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拟梳理中国比较美学的百年历程,反思与总结百年来的成绩与不足,以期为推进中国比较美学学科的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中国比较美学是在近代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产生的。从历史背景和研究成果出发,它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一)从20世纪初到1949年,这是比较美学的自发研究期。鸦片战争以来,中西两大文化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中国的先贤们为了自强御侮和革命救国斗争实践的需要,不断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文化。自20世纪初开始,西方美学思想纷纷被译介到中国,不少学者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著名的代表有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鲁迅等人。其中王国维钻研最深。他开风气之先,第一次从西方引进“美学”、“美育”、“悲剧”、“审美”等新概念,并借用西方的美学范畴和思想分析中国古典艺术。他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批判中国小说、戏曲中千篇一律的大团圆传统,第一次揭示了《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和美学价值。在《人间词话》中,他借用西方美学的概念对中国美学中的“情”与“景”作了全新的解释。应该说,王国维在把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相互印证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其中西融汇的学术理路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五四”以后,不少学者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文艺批评和美学分析中,已能熟练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邓以蛰等人是著名代表。朱光潜是第一个系统地介绍西方美学到中国的人,他翻译了大量西方美学名著,为中西美学的交流构筑了一座桥梁。尤其是他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诗论》,在对比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中西诗歌的独特个性作了详尽论述,是一部比较美学的出色论著。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和基础》、《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等学术论文中,从中西艺术现象的广泛比较中探析中西诗歌、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样式中体现的中西美学思想的不同特征,为中西比较美学的学科整合研究作出了典范。丰子恺亦从艺术的角度对中外美学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他在《艺术丛话》、《西洋建筑讲话》等书中对绘画、工艺、建筑等门类中东西方不同的美学特点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归纳,建树颇多。而邓以蛰在《书法之欣赏》、《画理探微》等文章中也运用西方美学理论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美学特征作了创造性的发挥。 综上所述可见,这一时期的比较美学研究主要出于学者个人的学术兴趣,而且相对比较零散。这些学者虽然从事的是跨文化美学研究,但也蕴涵着积极回应外来文化冲击的学术追求。 (二)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新时期”的开端前,这是比较美学的视域转向期。新中国由于刚刚建立,在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影响下,学术研究也主要围绕政治需要而动。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几乎处于隔离状态。政治的对立决定了西方的文化包括美学思想只能成为我们批判并尽力规避的对象。除了个别学者在私下悄悄从事研究外,学术范畴的中西美学比较研究基本不见于公开的出版物,也从大学的课堂里销声匿迹。 (三)从改革开放至今,为比较美学的学科建构期。“文革”结束后,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不同层次上日益展开,各种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如果说,人们此前还没有专门用“比较美学”这个词来指称系统的美学、文艺学领域的比较研究,那么,到这个阶段,一些有识之士已经以敏锐的眼光,看出了美学、文艺学领域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意义。他们不仅进行了大量专题性的比较研究,而且自觉地对比较美学学科自身的内涵、方法等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系统论述,并试图对中西美学作全面深入的研究,使比较美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北京大学胡经之于1981年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比较文艺学漫说》①,指出:“比较文学研究必然要导致中外文学艺术理论的比较,以及美学的比较。”1984年,由中华全国美学会、湖北省美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在武汉举行了中西美学艺术比较研讨会。蒋孔阳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对中西美学比较研究的一些想法》的论文。②文中首次将比较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问题提了出来,并从理论上阐发建立“比较美学”这门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目的、条件、理论依据、思维方法等问题。这些理念在当时开风气之先,大大促进了国内比较美学研究的开展。自此以后,比较美学从非学科化时代开始走向了自觉的学科化建构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比较美学研究一直是当代中国美学领域的一个亮点,对比较美学的学术兴趣遍布于美学、文艺学、比较文学这三个学科之中。研究者们注重拓宽和深化研究视野,既重视美学思想的理论比较,也注重文艺实践的比较研究。在理论方面,既有出自全面的、整体性的宏观视域,也有出自具体的、微观性的比照研究,如对美学史上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命题、美学家及著作等等的比较研究。比较美学的研究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发展态势,除了出现大量比较美学的研究论文,还陆续有较多专门的比较美学论著问世,如周来祥、陈炎的《中西比较美学大纲》(1992),李吟咏的《走向比较美学》(1990),张法的《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1994)、朱希祥的《中西美学比较》(1998),邓晓芒、易中天的《中西美学比较论》(1999),潘知常的《中西比较美学论稿》(2000),陈伟、王捷的《东方美学对西方的影响》(1999),陈伟、杉木主编的《东方美学对西方的影响丛书》(2004)等等。在这一时期,比较美学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成为一些著名大学如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等招收研究生的一个方向。比较美学进入了高校的课堂,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运行机制上得到了承认和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