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伦·卡尔松的“环境模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薛富兴,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南开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艾伦·卡尔松认为,西方自然审美欣赏有两种传统模式——“对象模式”和“景观模式”。前者将对象从自然环境中孤立出来欣赏,后者从特定距离和角度静态地欣赏自然,都不足取。他立足于“自然是自然的”和“自然是环境的”原则,提倡动态、全方位和投入式地欣赏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自然。“环境模式”为卡尔松认识论自然美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有普遍的理论意义。但是,这种三模式并非如卡尔松所理解的那样相互对立,而是可以共存、相互合作的。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8 期

字号:

      “环境模式”(Environmental Model)是艾伦·卡尔松(Allen Carlson)在其自然美学——“科学认知主义”(Scientific Cognitivism)建构过程中提出的第一项重要理论成果,是其认识论自然美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也为其后来的环境美学奠定了重要基础。认真分析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功能与局限,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艾伦·卡尔松的自然美学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此略作分析。

      欣赏自然的三种模式

      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艺术在西方一直是美学理论的重心,乃至于许多美学家径直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虽然从逻辑上说,艺术并不足以代表人类全部的审美活动或审美对象。自然美很长时间内被美学家们忘记了。到20世纪60年代,罗纳德·赫伯恩(Ronald Hepburn)看到了这种不正常:“打开一本18世纪的美学著作或是有关艺术的著作,它们将会包括对于自然之美、崇高和画意的很严肃的讨论……可是在今天,有关美学的著作则几乎排他性地只讨论艺术,确实很少有关于自然美方面的内容。即使有,也只以极为粗疏的方式处理。美学甚至被本世纪(指20世纪,译者注)中叶的一些美学家定义为‘艺术哲学’、‘批评哲学’,是对用来描述和赞扬艺术对象的语言、观念的分析。”①

      正是在赫伯恩的启发下,卡尔松意识到研究自然审美的必要性。他认为,这种新的自然美学应当能够摆脱对艺术哲学的依赖,建立在对自然自身特性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能够正面回答关于自然审美的基本问题:“我想考察的问题是,对于自然环境,我们到底应当欣赏什么和如何欣赏。”②

      既然卡尔松有志于研究自然美基础理论问题,那么,这种研究当如何进行呢?理论上,他从自然审美欣赏,也就是说,从认识论、审美接受的环节提出和解决问题。实践上,他从对西方自然审美传统的梳理和反思开始。经过一番细致的梳理,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西方人的自然审美实践中,实际上有极浓厚的艺术趣味,有很明显的艺术审美欣赏的影子。简言之,在西方,自然审美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艺术审美欣赏的影响。根据这一发现,他概括出西方人自然审美欣赏的两种模式,首先是“对象模式”(Object Model):“我们可以用欣赏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雕塑的方式去欣赏一块石头或一片浮木:我们可以真实或想象地将此石头或浮木从其周围环境中移开,只关注其感知与结构特征,及其可能的表现性能。”③

      卡尔松指出:这种模式对于艺术品,比如雕塑是合理的,因为艺术品是自足的;但是,它对于自然对象的欣赏则是不恰当的,因为自然并不是艺术,它并不是我们可以随意移开的对象,而是一种包围着我们的特定整体存在。“自然拥有一种与其所创造环境成为我们可称之为有机整体的能力。通过作用于其环境内部的力量,这些对象也就成为其环境的一部分,并发展为其环境的一些要素。这样,自然所创造的环境也就在审美上与其对象相关。”④

      这就意味着,虽然我们欣赏的是自然对象,但所使用的欣赏方法则往往是用来欣赏艺术的;可是,一旦我们在这种欣赏模式下,将自然当成艺术品那样可随意分离出来、随意移动的对象,你所欣赏的实际上便不再是真正的自然本身,它的真实本性就丧失了。对于这种欣赏模式,他的结论是:“对象模式,即使没有将自然转变为艺术,作为一种自然审美欣赏范例,它也存在着问题。此问题是一个两难困境:要么我们将对象从其环境中移开,要么我们让它留在原地。如果对象被移开了,应用此欣赏模式于此对象,可以对欣赏什么和如何欣赏这一问题给出答案,但这只能是对所欣赏对象审美特性做出一定限制的欣赏。另一方面,如果让对象保持原样,这一模式对于如此大的一个欣赏对象及其环境而言,似乎并不能成为一种适当的欣赏模式,甚至是不可能的。这样,它也就无法回答欣赏什么、如何欣赏这一问题。在两种情形下,对象模式对于自然的审美欣赏,都不能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⑤

      卡尔松认为,自然正如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所指出的那样,其形式是不确定的,是一种复合的存在。环境与其自然对象在逻辑上相关,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对象模式”的要害便是将所欣赏自然对象从其所处环境中分离出来。事实上,早于此,在他反思景观评估方式时,卡尔松已经意识到以景观照片从事景观评估所存在的类似问题:“这样一个程序,有趣得很,成功地将三维景观减化为极像‘两维’照片之类的东西。”⑥

      正是针对“对象模式”所存在的这种核心错误,卡尔松明确提出了正确的自然欣赏所应坚持的第一项基本原则——“自然是环境的”,这也是自然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正确的自然欣赏均应以充分地了解和尊重自然自身特性为前提。对“对象模式”而言,便是要充分意识到:自然依其本性,是不能将某一对象与其所处环境任意分离、挪动的,那样,就将自然变成了艺术,所欣赏与得到者,也不再是自然美本身。卡尔松将西方自然审美传统的第二种欣赏模式,称之为“景观模式”(Landscape Model)。如卡尔松在另一个地方所指出,这种模式在西方自然审美史上有很长的传统⑦。它起于一种特殊的艺术,具体地说,就是景观绘画。首先,“‘景观’是一种视角,通常是从某一特定立足点和特定距离所得到的一种看景点的大视角。传统上,景观画便是这种视角的代表”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