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旭晓(1952-),女,浙江省宁波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河北学刊

内容提要:

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消费审美化进程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表明了消费审美化所达到的新阶段,以及审美经济在现代的重要地位。消费审美化是美学研究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美学在经济领域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契机。美学研究的眼光不应只停留在艺术领域,而应走向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3-0023-06 [收稿日期]2010-03-05

      人类的消费,这里指狭义的生活消费,是人们消耗物质资料以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人们生存和恢复劳动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人类的消费行为与人类的需要密切相关,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目前,人类的消费审美化进程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表明了消费审美化所达到的新阶段,以及审美经济在现代的重要地位。消费审美化是美学研究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美学在经济领域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契机。

      一、消费审美化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早在1970年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即提出,我们正从满足物质需求的制度迅速过渡到创造一种与满足心理需求相联系的经济。这种“心理化”过程是后工业革命的中心课题之一,但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忽视。这就是“会有更多的经济力量转向满足消费者对美和气派、个人爱好和感官享受等方面变化无常、五花八门和因人而异的需要。制造部门将投入更大的财力、物力有意识地设计心理优势和心理满足。商品生产的心理成分将占越来越重要的位置”[1](P189)。也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所假设的,当消费发展到某一限度时,凌驾一切的兴趣也许是在于美感。托夫勒所说的“对美和气派、个人爱好和感官享受等方面变化无常、五花八门和因人而异的需要”以及加尔布雷斯所假设的“美感”消费的需要,用美学术语来说,就是审美需要。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的需要作了总体上的层次划分,将其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生存需要是作为生物的人存在的必要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生理需要称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P78-79)。中国人讲“食、色,性也”,也是强调生存需要是人固有的需要。享受的需要是在劳动使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需要。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3](P22)墨子所提出的在“常饱”、“常暖”、“常安”的基础上出现的“求美”、“求丽”、“求乐”的要求,即享受的需要。享受的需要也有高低之分。低级的享受是指与生存需要相联系的物质享受,它往往是生存需要的高级满足。在吃饱的基础上求精,在穿暖的基础上求舒适等,都属于物质享受。高级的享受是指精神、文化的享受。墨子所说的“求丽”、“求乐”就包含着精神、文化享受的内容。它们虽然与人的本能需要相关,但更多地表现了人类文明的程度。精神享受的最高层次表现为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即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需要。马克思说:“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4](P129)这就是发展的需要,是人的一种永恒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说明了人的全部生命活动以及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动力和根据。

      人的审美需要不是一个独立的需要层次,而是在人类的三种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派生的一种特殊的需要。人在劳动中发展了人的生命运动中自发地追求自由与和谐的一面,最后形成审美需要。

      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主要样式,对人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劳动作为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或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人的需要和目的。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4](p38)他提出了劳动是生命的自由表现这一特征,并肯定在劳动中,个人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这是一种对劳动本质的认识。在劳动中,人不仅把自己与客观外界物区分开来,把外界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同时还把人与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对象。这样,人在劳动和其他生命活动中所感到的自己的力量及成功的快乐,所获得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在人类的主体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中,会逐渐成为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命需要——有意识地追求快乐、追求生命的自由与和谐的冲动,这就是审美需要。

      因此,人的审美需要产生的过程,是人的追求快乐的生命要求在人类劳动实践中逐渐地被意识到、被对象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开放性,是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的,或者说,审美需要具有层次性。它有与人的生存需要相对应的层次,也有与人的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相对应的层次。在各个层次上,凡属于人对生命的自由活动及快乐的追求,都是人的审美需要的表现。由于人的本质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上,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审美需要与精神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这两个层面的联系更加紧密。

      审美需要必然具有超越性,它超越动物性和凡俗性以及人所特有的文化、文明,体现出人的社会性与精神性本质。精神性的享受是人们在受到社会的认同、赞赏和尊重时才能获得的,是心理、情感上的满足和愉快。而当人表现了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我价值时,更会有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愉快,这也是一种精神性的享受。因此,审美需要在本质上是人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表现为人对感官、情感、心理、精神的愉悦的追求。

      在历史进程中,人类早就开始以消费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人类的需要的侧重面是不断变化的,人类的消费重心也因此而发生变化。在现代生活中,消费的倾向日趋模糊不定的“无主流化”。但是,在这种“无主流”中仍然存在着主流,那就是人们的消费需要已从对物质需要的满足迅速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发展,向审美需要发展。在今天,现实的消费水平已经基本上为更高的精神、文化、审美方面的消费提供了基础,精神、文化、审美方面的需求日益成为消费的主流,现代消费日趋审美化。人类消费已从生存型享向着享受型、发展型快速转变,现代消费审美化已经在消费的各个方面表现了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