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杜书瀛,男,山东宁津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李渔的园林美学特别讲“不拘成见”、“出自己裁”即独创性和艺术个性,特别重视艺术意境和韵味,特别提倡虚实结合、时空浑然一体。而窗子、栏干和墙壁的“疏通”和“隔离”,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造成奇特的美感效果。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创造艺术空间、扩大艺术空间的一种精深思维方式和绝妙美学手段,李渔对此也作了深刻阐发。《闲情偶寄》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一部标志性著作。中华民族园林美学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可以在《闲情偶寄》中找到精彩论述。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2-0087-09

      李渔是我国清代审美文化中的一位大家,一位才子,一位多面手,他在审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然而,一般人多注意他的小说作品《十二楼》、《无声戏》、传奇作品《笠翁十种曲》、戏曲美学著作《笠翁曲论》等等,并且对他在这些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称赞他是杰出的小说作家、戏曲作家和戏曲美学家——这对李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李渔作为审美文化的多面手,在其他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例如他还是杰出的园林家和园林美学家、杰出的仪容美学家、杰出的服饰美学家、杰出的美食家、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日常生活美学大师等等,其《闲情偶寄》被林语堂称为“生活艺术的指南”。遗憾的是,对李渔在这些方面的贡献,以往关注不够,研究不够。现在是深入研究李渔在审美文化各个方面重要成就的时候了。本文拟就李渔的园林美学作一论述。

      李渔“置造园亭”乃其“绝技”之一

      李渔自称“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1]《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这两个绝技既有实践又有理论。

      “辨审音乐”的实践有《笠翁十种曲》的创作和家庭剧团的演出可资证明。李渔集剧作家、导演、“优师”于一身,对于音律绝对是行家里手,在他的同时代恐怕没有人能同他比肩,甚至在他之后,终有清一代也鲜有过其右者。“辨审音乐”的理论则有《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的大量理论文字告白于世,他对音律的理论阐述,至今仍放射着光彩。

      “置造园亭”的实践至今在某些书籍中仍然有迹可寻。位于北京弓弦胡同的半亩园就是李渔的园林作品。从保存在清代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中的半亩园图可以看到,李渔构思高妙,房舍庭树、山石水池安排得紧凑而不局促,虽在半亩之内,却流利舒畅、清秀恬静。①李渔的另一园林作品是金陵的芥子园,园址在今南京的韩家潭,是李渔移家金陵后于康熙七年前后营造的。此园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已经十分有名,据李渔的朋友方文在《三月三日邀孙鲁山侍郎饮李笠翁园即事作歌》云:“因问园亭谁氏好?城南李生富辞藻。其家小园有幽趣,垒石为山种香草。”②由方文所谓“小园”、“幽趣”、“垒石”、“香草”可以想见此园特点。从李渔自己在《芥子园杂联序》、《闲情偶寄》和其他诗文中的描绘可知,该园不满三亩,却能以小胜大,含蓄有余。园内有名为“浮白轩”③的书房,有名曰“来山阁”的楼阁,有赏月的“月榭”,有排练和观赏戏曲的“歌台”,有与房屋相联、“屋与洞混而为一”的假山石洞“栖云谷”,有种植着芙蕖(荷花)的池水,有“植于怪石之旁”的盆中茶花小树,有“最能持久愈开愈盛”的石榴红花……除这两处小巧玲珑的园林之外,李渔还有两处规模较大的园林作品,即早年在家乡建造的伊园和晚年在杭州建造的层园。它们也都是园林中的上乘之作。伊园在其家乡本不知名的伊山之麓,李渔在《卖山券》一文中自述,此山“舆志不载,邑乘不登,高才三十余丈,广不溢百亩”,既无“寿山美箭”,也不见“诡石飞湍”;但是李渔在这里却发现了“清泉流淌、山色宜人”的美,而且又进一步“山麓新开一草堂,容身小屋及肩墙”,创造了人造园林之美。[2]《卖山券》卷1根据李渔自己有关伊园的一些诗(如《伊园杂咏》、《伊园十二宜》、《伊山别业成寄同社五首》等)的描述,我们可略窥其景致:“对面好山才别去,当头明月又相留”,“水淡山浓瀑布寒,不须登眺自然宽”,“听罢松涛观水面,残红皱处又成章”,“溪山多少空濛色,付与诗人独自看”……他还给园中亭台起了许多颇有情致的名字并配诗,如“迂径”:“小山深复深,曲径折还折”;“燕又堂”:“有时访客去,抽断路边桥”;“停舸”:“海外有仙舟,风波不能险”;“宛转桥”:“桥从户外斜,影向波间浴”;“踏影廊”:“手捻数茎髭,足踏鲜花影”,等等。他对伊园的自我评价是:“虽不敢上希蓬岛,下比桃源,方之辋川、剡溪诸胜境,也不至多让。”[2]卷9《十二楼·闻过楼》虽然显得自负了些,但可见其自己非常满意。晚年在杭州吴山之麓购山筑园,自谓此山“由麓至巅,不知历几十级也”,故名“层园”。它依山而面湖,挽城而抱水,“碧波千顷,环映几席,两峰、六桥,不必启户始见,日在卧榻之前,伺余动定”[2]《〈今又园诗集〉序》。李渔曾自题一联,曰:“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3]2-3]。李渔友人丁澎为《一家言》所作的《序》之中曾引述李渔自己描述层园之状貌的话:“高其甍,有堂坳然,危楼居其巅,四面而涵虚。其欂栌则有卷曲若蟉者,牖则有纳景如绘者,棂则有若蛛丝大石弓者,户则有杌而兽者,檐则有蜿蜒下垂而欲跃者。”丁澎也描写了层园之景致:“……或俯或仰,倏忽烟云吐纳于其际。小而视之,特市城中一抔土耳。凡江涛之汹涌,巑峰之崱屴,西湖之襟带,与夫奇禽嘉树之所颉颃,寒暑惨舒,星辰摇荡,风霆雨瀑之所磅礴,举骇于目而动于心者,靡不环拱而收之几案之间。”④很可惜,这些园林作品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

      至于“置造园亭”的理论,则有《闲情偶寄》的《居室部》、《种植部》、《器玩部》洋洋数万言的文字流传于世,尤其是《居室部》,可谓集中表现了李渔关于房屋建筑和“置造园亭”的美学思想。《居室部》共五个部分,“房舍第一”谈房舍及园林地址的选择、方位的确定,屋檐的实用和审美效果,天花板的艺术设计,园林的空间处理,庭院的地面铺设等等。“窗栏第二”谈窗栏设计的美学原则及方法,窗户对园林的美学意义,其中还附有李渔设计的各种窗栏图样。“墙壁第三”专谈墙壁在园林中的审美作用,以及不同的墙壁(界墙、女墙、厅壁、书房壁)的艺术处理方法。“联匾第四”谈中国房舍和园林中特有的一种艺术因素“联匾”的美学特征,以及它对于创造园林艺术意境和房舍的诗情画意所起的重要作用;李渔还独出心裁创造了许多联匾式样,并绘图示范。“山石第五”专谈山石在园林中的美学品格、价值和作用,以及用山石造景的艺术方法。

      贵在独创

      《闲情偶寄·局室部·房舍第一》开头的一段小序,表现了李渔十分精彩的园林建筑美学思想。尤其是他关于房舍建筑和园林创作的艺术个性的阐述,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艺术贵在独创,房舍建筑和园林既然是一种艺术,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无论李渔当时还是现在,却往往有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例如,现在的北京和其他绝大多数城市的民居,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坐直升飞机在北京及其他城市上空转一转,你会看到到处都是批量生产的“火柴盒”,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地上,单调乏味,俗不可耐,几乎无美可言,无艺术性可言。李渔生活的当时,某些“通侯贵戚”造园,也不讲究艺术个性,而且以效仿名园为荣。有的事先就告诉大匠:“亭则法某人之制,榭则遵谁氏之规,勿使稍异”;而主持造园的大匠也必以“立户开窗,安廊置阁,事事皆仿名园,丝毫不谬”而居功。李渔断然否定了这种“肖人之堂以为堂,窥人之户以立户,少有不合,不以为得,反以为耻”的错误观念。他以辛辣的口吻批评说:“噫,陋矣!以构造园亭之盛事,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立意之文人;下之不能换尾移头,学套腐为新之庸笔,尚嚣嚣以鸣得意,何其自处之卑哉!”[1]111李渔提倡的是“不拘成见”,“出自己裁”,充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他自称“性又不喜雷同,好为新异”,“葺居治宅”,必“创新异之篇”。他的那些园林作品,如层园、芥子园、伊园等,都表现出李渔自己的艺术个性。如讲到早年在家乡建造的伊园,李渔这样写道:“伊园主人结庐山麓,杜门扫轨,弃世若遗,有客过而问之曰:子离群索居,静则静矣,其如取给未便何?对曰:余受山水自然之利,享花鸟殷勤之奉,其便实多,未能悉数,子何云之左也。”[2]卷2《〈伊园十便〉序》李渔按照自己的个性,要把伊园建成一个十分幽静的具有山林之趣的远离市嚣的别墅花园,所谓“拟向先人墟墓边,构间茅屋住苍烟。门开绿水桥通野,灶近清流竹引泉”。还有李渔居住金陵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设计建造的那个小小的三亩芥子园,“屋居其一,石居其一”⑤再种上一些花草林木,实用、审美,二而一之,非常有个性,有特点。李渔所造之园,“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使经其地、入其室者,如读湖上笠翁之书,虽乏高才,颇饶别致”[1]1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