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美学与后古典主义

作 者:
邹华 

作者简介:
邹华(1952-),男,辽宁岫岩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美学、文艺美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48

原文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中国文学理论长期徘徊在文学的自主性和政治性之间,这种困境直接导源于“文革美学”。“文革美学”的实质是古典主义,它包含三种相互关联的基本倾向,其中主观意志暗转为认知理性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倾向以突出抽象本质的方式实现特定的功利目的;“文革美学”还包含着唯美形式追求和反转内心空灵的两种辅助倾向。在当时的条件下,前一种倾向得到部分显示,而后一种倾向则一直处在潜伏状态。“后古典主义”是“文革”后支配中国文学理论的美学原则,它承接了“文革美学”的基本倾向,并以新的形态和方式表现出来。为了走出“后古典主义”,为了实现自主性与政治性的真正结合,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以原生现象展现出来的社会生活。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 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0)02-0011-06

      与“文革美学”相比,尽管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研究在理论资源和阐述方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基本倾向或主导线索上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就是现实维度的严重缺损和狭隘功利主义的泛滥猖獗。“文革美学”的实质是古典主义,而仍旧覆盖在“文革”阴影下的后“文革”美学,可称之为“后古典主义”。“后古典主义”是支配“文革”后中国美学和文学研究30年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不论是空灵纯净的审美孤立还是唯美形式的商业消费,或者是近年来提出的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公共性,以及自主性与公共性之间出现的紧张关系与两极摆动等问题,都应当在这个大背景中予以考察和理解。

      一、文革美学的基本倾向

      文革美学这一概念也许会引起某种困惑,从表面上看,文革好像没有什么美学;美学理论资源的极度匮乏,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全面荒废,仅存文艺作品的高度概念化和公式化,以及与之相应的那些荒唐肤浅的极左论调等等,所有这些异常的现象的确很难使人将“文革”与“美学”联系起来。然而文革只是一个缺乏审美活动但并不缺少美学思想的时代,当然,这个美学思想不是指具有完整形态和体系结构的理论学说,更不是指美学流派的繁荣和发展,在那个学术研究几乎完全停滞的灾难年代,所谓美学,指的是对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具有支配性影响的美学观念和倾向,这些观念和倾向以特殊的方式推行了古典主义的基本原则,导致了审美活动的极度贫乏和扭曲变形。还有一个问题,这就是不能把文革美学的古典主义看做是局限于那个时代的偶然现象,稍加考察就可以看到,许多在文革中被推到极端的审美倾向,至少在20世纪前半期就已经出现了①。实际上,作为一种具有持久影响力和广泛辐射面的美学思想,文革美学中潜伏着中国美学数千年来未经实质性变化的审美指向和基本原则,它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向现代美学的纵深延续以及愈益狭隘化的走向,如果不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认真的清理,它仍将变换新的形式并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文革美学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就其主要脉络而言,文革美学的古典主义包含三种相互联系的基本倾向,第一种倾向是主观意志暗转为认知理性,这种倾向以突出抽象本质的方式实现某种既定的政治功利,具有强烈的非审美特征②,在三种倾向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两种具有审美性的辅助倾向,它们一个将功利欲望转化为唯美形式,另一个则从功利欲望反转为空灵境界。在文革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前一种倾向得到部分的实现,而后一种倾向则始终处在潜伏的状态。

      (一)主观意图暗转为客观本质

      文革美学的古典主义以美善混同的功利意欲为核心,它的特殊性在于,这种功利性是以主观意图暗转为抽象本质的方式实现的。文革美学以一种歪曲的方式利用了现代哲学的认识论原理,将最具功利内容的主观意图,表述为最具真理性和客观性的抽象本质。这种歪曲形式的古典主义实质在于,它将抽象的本质和真实的现象对立起来,而本质的东西随时可以修正现象的东西,同时,它又将理智和情感对立起来,使审美的体验成为一种纯理智的活动;于是,那种最具主观性的功利意图,在这种变异的形式中转化为一种貌似客观的本质主义,并以极端强调客观规律和现实生活的理论假象呈现出来。这个假象对于古典主义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古典主义获得一种新的身份,它的本来面目在新的概念表述中得以隐匿,另一方面,在这个新的表述系统中,古典主义本有的功利意欲和主观意图,转换为一种不容置疑的真理性的阐述,对客观真实性的强调反而成为强化其功利意欲的一种特殊方式。

      文革美学对功利目的追逐同时也是对现实的伪造,就像文革美学所强调的那种最客观的认知性实质上是从主观意图转化而来一样,在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真正起作用的东西,仍然是那个暗转为抽象本质的主观意欲。尽管文革美学高调地倡导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然而在所谓阶级审美观的支配下,文革美学所说的社会生活是以本质设定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对它来说,社会生活的实际状态和真实现象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所谓先进的阶级性;文革美学将阶级性和真理性等同起来,只要符合它的荒谬逻辑,即便是违背生活的虚假编造,也是真实的,而反对这个荒谬逻辑,即便是真实生活的呈现,也是虚假的③。文革美学颠倒了真实与虚幻的关系,在文革美学中,现实消失隐退了,所谓生活始终不过是一种摆设或幌子;对于那些总是与其主观预设不同或相反的生活现象,它怀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无视生活现象的真实成为文革美学最突出的特点和倾向。与此相适应,那种从主观意图出发的对现实生活的歪曲和伪造,就成为文革美学的一种无法遏制的本能和必须满足的需要。

      文革美学这种极端的功利主义可以诱发两种相反的效应:为了粉饰伪造的现实,文革美学对华丽炫目的形式美有一种强烈需求;为了缓解紧迫的功利压力,文革美学潜伏着一种转向空灵境界的倾向。前一种效应好像是从生活出发,但其实质则是隐身为抽象本质的功利欲望,形式美只是服务这个功利内容的手段;后一种效应似乎是对古典主义的超越,但其实质不过是对功利意欲的过度偏倾作出某种调整,是古典主义内部的一种自我修复和自动平衡的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