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界”理论到“艺术终结”观念

——阿瑟·丹托前期分析美学概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哲学博士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无论在当代哲学还是美学领域,阿瑟·丹托(Arthur C.Danto)都有相当高的地位,在哲学界他被推举为“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在美学界,他更是屈指可数的美学家中的“大家”,本文拟对其前期的分析美学思想进行考察。

      (一)美学起点:1964年独创的“艺术界”理论

      丹托独创的“艺术界”(artworld)理论,对当代分析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此一来,分析美学当中关于如何授予某物以艺术地位的问题的论争,就从原来的由审美方面而规定之,转化为“艺术界”本身的约定俗成才能赋予某物“成为艺术”的权力。在1964年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第61届年会上,丹托在一个题为“艺术作品”的讨论会上宣读了《艺术界》的论文,后来发表在1964年《哲学杂志》总第61号上,此后,这篇文章就成为分析美学的“经典文本”。

      丹托从批判欧洲最古老的艺术观念即模仿说谈起。这种“模仿理论”(imitation theory),被简称为“IT”,在历史上关于艺术界定的多种理论其实都多多少少依赖IT。然而,丹托明确地指出IT自我无法解决的矛盾:“镜像○如果确实是○的模仿,那么,艺术即模仿,镜像即艺术。实际上,用镜子反映物不是艺术……指向反映物仅仅是一种狡黠的反证……如果这一理论要求将这些都归类为艺术,这便呈现出一种不充分性:‘是模仿’不能成为‘是艺术’的充分条件”①。在艺术发展史上,以下事件对模仿论产生了致命的影响,其一是摄影术的发明,其二是抽象派绘画曾经占据主流。的确,对模仿作为“充分条件”的质疑开始于摄影术的发明,显然,摄影术使得以原本与模本符合程度为准绳的艺术取向被阻断。由于模仿作为“充分条件”已被扔掉,进而,就连作为“必要条件”的模仿也被抛弃掉了。

      由是,丹托就开始转向分析美学的主题——“语言分析”。从非艺术品的对象中区分出作为艺术品的对象,首要的是,能正确地使用“艺术”这个词,使用“艺术品”这个短语。正如语言对现实的构建一样,理论对现实的作品在以往的语境下亦被忽视了。这不仅仅是由于艺术品与其他物品本来就难以区分(从现实和语言上都是如此),而且,按照传统的观念,“艺术理论”在确定“何为艺术”方面并没有多大作为。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并没有“反取诸身”省思他们已置身其中的艺术领域,没有意识到“什么是艺术”与“什么不是艺术”所需的理论反思,仍以为在既定领域内所确定的“这是艺术”是约定俗成而无须再加以证明的。这样,“艺术理论”的作用便被呈现出来。这不仅表现为“艺术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东西,而且,还可以用自身的力量“使艺术成为可能”!

      在提出了“IT”之后,丹托又提出了一种理解艺术的“RT”。所谓“RT”也就是“reality theory”,可以翻译为“真实性理论”,“reality”的涵义基本取自形式主义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罗杰。弗莱的理解。这种理论在IT的巨大历史压力面前,究其实质,要实现的是一种历史性的转换。如果说,IT要求的是是否成功地“模仿了真实形式”的话,那么,RT则追求是否成功地“创造了新的形式”,这种“真实”与旧艺术试图去完美地模仿形式一样的“真实”。所以,丹托从弗莱那句——艺术的目的“不在幻觉而在于真实性”——出发,直接引出RT。显然,力求造就“幻觉”的是IT,力图呈现“真实性”的是RT。

      RT的出现为观照新旧绘画提供了新视角。换言之,原来苏格拉底意义上的IT曾经占据主宰地位的阐释方式,曾经一度要将RT的观照方式排除在外,在RT出现之后,许多按照IT来观看的艺术被置于全新的视角之中。这在艺术史上的证明俯拾皆是,其中最重要的艺术思潮便是后印象派。不仅仅是由于“创造性”历来就被视作艺术的本性,后印象派的艺术创造者曾被誉为是最具创造性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后印象派获得了一种丹托意义上的“本体论”的胜利。为什么?丹托解释说,这种本体的推展在于,如果并不如被模仿对象的真实更多,那么,艺术的真实至少不会更少。

      因为,一方面,普通人就将这些艺术误认为是“真实物”;但另一方面,根据RT,这样做同时也意味着“真实”。显而易见,丹托在这里运用的是英文的双关语。但更具有核心性的是,丹托将之引向了本体论上的追问:为何作为接受者的普通人,会产生如此的误解?为何作为创作者的艺术家规避了这种误解?某个人能把(前一种)“真实”误认为是(后一种)“真实”吗?一言以蔽之,究竟是“什么”使之“成为了艺术”?

      这里,就需要两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嵌入其中:其一,就是《艺术界》所集中论证的作为氛围的“艺术界”,其二,则是作为授予地位者的“艺术理论”。这是两个必要条件,两个使得现实中的平凡物能成为艺术品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这是艺术”的“是”,就成为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是”,而非单纯的身份判断或存在确认那种“是”。这也就是丹托强调的,对“艺术确认之是”的掌握之问题。

      著名的“艺术界”的理论,就此得以出场。那么,丹托究竟是如何导出这一概念的呢?在此之前,丹托还提出了一个引导性的概念——“艺术确认”或“艺术认定”。丹托通过详细的论证,说明了由一个给定的确认所决定,作品可包含多少种元素,而且,一个艺术确认往往能引出另一个艺术确认。然而,一般而言,这些艺术确认之间彼此竟会如此不一致,每个都能构成相互形成差异的一件艺术品。这样,作为自身的一部分,每个艺术品都包含了可确认的真实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