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本质 循环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这一核心,依靠科学技术、市场调控、政策安排等手段,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以最少的资源能源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统一,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这一核心,对循环经济本质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循环经济是人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产物。循环经济理念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探索新的经济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化和完善。循环经济的发展观要求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经济、资源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倾向。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它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循环模式,它把环境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内生变量,纳入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当中,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调控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流动方式和效率,充分提高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协调,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的超越,它突破了传统的、片面的投入产出理念,注重经济系统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动态经济平衡,更为深刻地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高效的转变。 作为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是对传统末端治理模式的变革。传统的污染治理模式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其结果是不但治理成本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循环经济则要求在工艺流程的源头减少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改革或采用新的生产工艺提高物质的转化率,对生产过程及末端的副产物进行循环使用,体现了预防为主和全过程控制的思想。这样的做法既减少了污染物产生企业的治理成本,又使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将经济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的的循环经济同时也能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发展循环经济的总目标可以概括为:促进资源环境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最佳运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所谓审计目标是指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或最终结果。政府绩效审计目标是审计机关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一般要求,是政府绩效审计核心职能的体现。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国际组织绩效审计手册》中提出:“最高审计机关一般希望实现以下总体目标中的一个或几个:为立法机构提供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执行有关政策进行独立审计检查服务,或履行这种独立检查的权利,包括对执行政府项目所使用手段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的检查;确定并分析显示政府项目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存在问题的迹象,或者业绩较差的领域,以帮助被审计单位或者政府部门整体改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项目有意的、无意的、直接的、间接的影响进行报告,并对既定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为什么没有得到实现的情况进行报告。上述目标还包括绩效审计的其他方面,即为立法机构提供对行政部门所公布的业绩指数或自我评价说明之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独立(深入)分析的服务,或履行这种独立分析的权利”。 英国审计署在《绩效审计手册》中将绩效审计目标确定为:“通过绩效审计,确保公共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绩效审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绩效。具体包括:提高服务质量、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既定目标、节省资金、改进工作方法、避免浪费”。 亚洲审计组织在《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中指出,绩效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开展有效的绩效审计项目和其他成果为审计单位增值,从而实现其提高公共部门行政管理和经济责任的目标”。 综上所述,绩效审计的一般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3E)。 经济性是指“从事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经济性主要关注的是投入和整个过程中的成本,只有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同等质量的资源时才能实现其经济性。 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在使用人、财、物和信息资源时,当一定量的投入取得产出最大化,或者一定量的产出实现投入最小化都可以称之为效率性。 效果性是指“实现目标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与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效果性主要关注的是一个项目是否实现了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