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的亮点与不足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时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被誉为“铁血审计”的李金华在1999年向九届全国人大作审计报告时,提交了一份令人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紧接着一批大案要案被揭示出来。审计风暴的掀起,使国家审计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了铁面无私的良好声誉和形象。对一年一度审计报告发布的期待,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6月26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8年度审计报告中,部分委员提出“审计报告要坦诚,该点名就要点名”,并针对报告中出现某集团原总经理李某及相同字样提出质疑,并建议审计报告要减少“少数部门、个别单位、某人的称谓,不要让常委们猜谜”。

      委员们的质疑和建议切中了审计报告的不足,客观、公正、公开是审计的准则,此类字眼是不应该在审计报告中出现的,难免给人以遮遮掩掩、缺乏审计勇气之嫌(涉及国家机密除外),而审计勇气和原则性是民众对国家审计的最大期待,是审计部门的法定职责。

      审计署新闻发言人侯凯日前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不会为了迎合民意,就改变报告的重点,审计工作对民意的尊重,体现在立项之初,而非结束之后。我们自己并不赞成所谓“审计风暴”的提法。

      如此表述显然欠妥,对民众意愿的关心、了解和保障,历来都是政府执政之本,在时下执政透明度有所改善、仍需加大力度的情况下,民众期待国家审计保持发扬“审计风暴”的精神锐气,大胆揭示问题,该点名就要点名,对民众知情权的意愿难道不需要迎合和保障吗?

      发言人侯凯需要回顾一下“审计风暴”的提出背景和民意誉之为“审计风暴”的深刻含义,“不赞成”的回答,是否会令众多为当年刮起“审计风暴”喝彩声援的民众增添几分寒意呢?李金华卸任前针对外界担忧“审计风暴”的力度会不会减弱疑问,曾斩钉截铁地答复:“不会,可以肯定,我离开之后,‘审计风暴’还会继续下去。”并表示,审计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

      审计作为制度化的监督行为,无论是立项之初,还是审计报告的发布,都应体现对民意的尊重和责任,这是一个完整的审计过程。

      2009年的审计报告不但再次揭露了被审计部门和单位的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结果显示,中央部门的违法违规问题呈下降趋势,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正是民众期盼的审计结论,表明了审计价值的提升。

      如果审计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恰恰是不正常的。今年审计报告力求体现“预防与查处并重”的特色与功能,重点梳理审计出问题的深层次根源,通过提出改进、完善现行体制和机制的具体建议,着力体现了现代审计的预防性、建设性功能。这一审计理念是提升审计价值的重要指导思想,需要统一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两个系统的思想认识,发挥整体审计功能的作用。

      今年审计报告还有一个新亮点,就是刘家义审计长自曝本部门年初预算不细问题,首次将审计署纳入审计报告范围。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审计部门不仅需要外部监督,更需树立严于律己的形象。

      自曝问题非但不会影响自身形象,更能够得到社会和广大民众的认同。

      自掀起“审计风暴”以来,审计署承受着巨大压力,可以想见这种压力来自各个方面,正是由于社会和民众的理解,才给予高度关注和声援。希望国家审计进一步发扬“铁血审计”和“看门狗”精神,一要创新审计思路、提升审计价值;二要保持发扬“审计风暴”的勇气和风格,针砭时弊,根植于社会和广大民众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