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如何构建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彩虹,浙江万里学院

原文出处:
财会月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国家审计效果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审计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国家审计管理体制密不可分,从我国传统国家审计质量管理理论研究框架看,科学、健全的审计管理体系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造成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创新审计管理体系,引入与时俱进的审计理念充实国家审计质量管理机制,从而对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及时指引,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国家审计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含义

      管理功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科学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应将这四项职能以连续的方式组织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基于审计转型这一现实背景,充分挖掘、广泛吸收现有审计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所构建的体系基础,使其体系置于全新的审计理念下,旨在建立符合国家审计现状的理念、实务、目标、方式、技术创新体系的同时使审计成果丰富化、宏观作用突出化、职责履行到位化、技术方法先进化、审计队伍实效化。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是审计系统内外因素互动的过程,不仅要求运行模式透明清晰,而且要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审计转型这一现实背景,所以审计主体、客体、计划、成果、成本等要素必须相互协调。

      二、目前国家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不能适应审计转型的原因

      1.审计计划制定不科学。审计计划管理是整个审计管理工作的第一道工序。一个审计机关是不是贯彻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首先看计划。当前,审计计划的制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前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不够,造成审计目标不够明确具体,审计重点不够突出。一些审计机关不重视立项时的调查研究,年度自定审计项目的选择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难以找准审计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致使审计项目的宏观性不强,重点不突出,难以提升审计成果的价值。二是审计计划缺乏长远性、科学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审计对象的选择和项目的确定缺乏严格的程序和标准,审计对象监督缺位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三是审计计划比较散,缺少通盘考虑,审计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审计时间安排不均衡;审计计划随意调整;审计计划与统计计划严重脱节,统计计划不能体现对审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分析的作用,无法统筹兼顾中长期规划的协调。

      2.审计方法落后,审计复核不到位。不少审计人员在审计准备过程中没有认识到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对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不管项目大小,不进行重要性水平确定,没有进行审计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测评,而采用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直接对会计账簿进行详细审查,不能正确理解重要的审计术语在现实中如何运用。由于没有相应的审计标准进行规范,从而使得审计过程中重习惯、重业绩而轻基础培养,重习惯轻学习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审计方法或者审计程序的实施效果不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查不出重大错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些审计机关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设备配置轻人员培训、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大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仅停留在公文处理层次,部分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也只能依靠既定的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电子数据进行处理,对财税、社保、金融、医院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难以达到要求。

      国家审计项目的内部复核包括审计组和审计机关两个层次。目前内部复核主要是强调审计组内的多级督导复核,但在这种组织内部的多重复核方式下,复核人员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往往碍于情面使复核难以深入,导致审计质量的控制效果受到影响,审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由此所公告的审计结果必然存在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隐患,最终导致审计机关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受到影响。

      3.审计结果公开难。二十多年来,国家审计的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处理处罚都处于封闭运行状态,审计系统一直都处于非开放状态。各个部门在封闭状况下自行确定审计项目,然后在封闭状况下自行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和审计部门只有少数人知道实情。公众知情度、信息透明度不高。尽管近年来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有所增强,审计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审计的专业性特点,普通民众很难科学完整地解读审计信息,他们所接收的审计信息不是审计报告本身,而是经过新闻媒体收集、整理、加工、提炼形成的各种新闻焦点,而新闻媒体因为专业知识所限以及专业嗜好,往往采用“吸引眼球”的做法,这本身加大了审计公开的风险。同时,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习惯了内部沟通为主的方式,缺乏在信息完全公开的环境下驾驭复杂形势的心理准备和必要的措施,缺乏审计公开失误后所应有的责任追究机制。不仅如此,我国在审计公开的内容、范围上缺乏法律支撑,没有细化配套规定,只有一条原则性的规定: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外一律公开。但对秘密信息的界定、对公开的内容范围的界定都还处于经验或价值判断阶段,缺乏相应可依循的标准。

      4.忽视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审计质量是审计服务对象对审计服务满意程度的度量。然而一些审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要从满足政府、被审计单位、社会公众这些服务对象利用、转化审计成果的角度来确定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和提出审计建议。往往就财务谈财务,就数据算数据,对问题缺乏提炼,导致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转化价值。另外,除了处理、处罚几个违规问题,审计结果便被束之高阁,远远没有发挥出审计项目应有的作用。

      三、转型期应树立科学的审计质量观及和谐的审计理念

      关于审计质量的定义,国内外一直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具体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质量的内涵也随之丰富起来。本文将审计质量的含义表述为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的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方法和程序、审计判断、审计意见及建议的落实等方面水准的综合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