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点名又何妨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财会信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日,2009年的审计报告公布了,政府部门和往年一样同样存在诸多问题,违法违规数字让人惊讶!而且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字句:2006年至2007年,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违规收取择校、补课、赞助等费用5.02亿元,部分城市违规统筹使用、挤占挪用基础教育经费18.08亿元,一些地区和部门滞留基础教育经费24.31亿元。审计中还发现部分学校大量举债……“一些教育部门”、“部分城市”这样的字句让人如鲠在喉。

      是哪些教育部门,哪些城市?难道不能直接在报告中点名吗?这样“半遮半掩欲言又止”的审计报告意义大吗?

      不过有人认为,2009年的审计报告没有把重点放在个案上,没有单纯追求点名批评的“轰动效应”,而是坚持预防与查处并重,查找问题与完善制度并举,如此从“点”到“面”,有利于反映普遍性问题,切中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推动完善机制。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难道对违规的单位点名批评就是所谓的“追求轰动效应”吗?我想未必!

      在2003年的报告中,38个中央部门被查出的各类违规问题金额总计90.6亿元,部门名字被一一列入,被媒体称为“审计风暴”。自此以后,每年的年度报告就成了很多人的期待。2005审计风暴再掀,国家发改委被五次点名批评。2007年的审计报告中,环保总局、烟草局、民航总局等部门多报多领的财政资金赫然在列。2008年的报告中有20个部门和单位被点了名。

      事实上,“审计风暴”起到了一系列效果显而易见:将违规者公布出来,引发社会的批评和质疑,给违规者造成巨大的压力,促使其努力改进,并且,其改正进展情况也受到公众的密切关注,使得被点名部门的拖延之计无法发挥作用。其二,违规名单公布出来后,那些存在同样问题而没有被公布出来的违规者,成为人们揭发检举的对象,这种自发的监督作为,将审计署审计报告作用有效地进行延伸和扩展。

      因此,审计署连续多年坚持的点名制度,为我国的审计监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当一系列问题大白于天下之时,也是问题加快解决之时。相关违规部委整改的结果,充分了肯定了审计署的工作。如果审计报告突然不再点名,给公众带来的不仅仅是失落感,更是一种监督权的悄然滑落。对普通民众而言,没有点名的审计报告对他们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参与其中而只能成为旁观者。

      笔者认为,在审计报告中点名批评与完善制度并不冲突,不能说一旦点名批评就无法完善制度了。如果将有问题的单位予以公布,我们相信,在审计部门的督促与有关部门的追查下,这些问题必然能得到解决,相关制度也将走向完善。国家的大账本花了多少钱,有多少钱被违法违规使用了,老百姓都会在审计报告中细查端详。审计部门没有必要为了减少自己所面临的压力而不再点名,毕竟不点名的监督效果将大打折扣。希望点名的审计风暴一直持续下去,相信这是大多数公众的心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