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人,不能光盯着财务那点事儿

作 者:
王涛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会计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审人从来都是安静的忙碌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只需要一味埋头苦干,建立与公司各层级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也是他们努力的重点。然而这并非易事,被“边缘化”的境遇常使得内审人的尴尬与困惑如影随形。

      亦敌亦友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最高形式,在很多企业却还处于很低端的位置,最主要是高层领导不重视。

      “与高层的交流,只有建立在良好沟通基础上,才能不断地影响其对公司内审定位向更好的方向调整。”资深内审从业人士张大春这样告诉《中国会计报》记者。

      当然,内审人也应自省,如果因尚未达到公司的要求而被“边缘化”,那就需要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工作,影响公司高层对内部审计的看法,继而赢得内部审计应有的地位。

      “如果说与高层的沟通多是为了讨论内审的定位,那么与中层的沟通则多是为了实务。实际业务中的沟通比跟高层沟通更难一点。”在张大春看来,中层往往是内部审计要发难的对象,一不小心双方就起了冲突,而解决冲突对内审人来说是最大的挑战。

      另外,财务和内审的“对立”几乎是公开的秘密。“财务对付内审最大的武器是什么?信息不对称。我就不告诉你,让你慢慢查。”上海某房地产公司财务部孙晨透露。

      “内审人要在某个项目上寻求突破,通过一两个案例在公司树立内审部门的形象。”业内人士肖雨支招。

      内审尴尬还不止于此。比如审计项目的确定,也困扰了很多内审人,审谁不审谁、审到什么程度和范围,难以把握。而在一些管理亟待提升的组织,内审往往“出师未捷身先死”,甚至遭到高管层的有意规避和打击报复等。

      只熟悉账目远远不够

      “或许是金融危机让人们想起还有这么个部门可以依赖。”张大春这样解释内审人员受到“空前”关注的原因。

      《2009年内部审计热点问题调查报告》证实了他的推断。该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认为金融危机使得企业主要领导提高了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60%的受访者认为内审是公司风险管控的一环,其受重视程度也相应得到提高。

      虽然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不会因企业内部审计有上佳表现而幸免于难,但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让国内某银行内审部的负责人刘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内审方式势必要转型,如何使内审真正发挥实质功效,不仅是管理层,更是我们自己需要思考的问题。”

      除了风险意识,刘莹感触最深的便是内审人员应建立全局性思维,将工作扩展到整个业务流程甚至战略发展层面。

      用孙晨的话说就是“不能光盯着财务那点事儿,光熟悉账目还远远不够。”内审人员不应局限于对记载财务收支情况的相关会计资料的简单核对和审查,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管理过程、制度环境和制度执行等的评判。

      据刘莹介绍,内部审计不仅包括一般性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干部离任审计,还涉及企业管理经营、项目招投标、采购审计等等,这就要求现有的内审人员既要懂得审计、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掌握查账技能,又要懂得经济管理知识、市场行情、行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等。

      困惑背后的单项选择

      面对尴尬和困惑,内审人只有两个选项——“要么奋进,要么流动”。

      没有例外,内审人要正式进入一家新企业,必然要通过单位的简历筛选、面试、背景调查、入职前沟通和入职后的培训等,他们在入职前就应该对企业的这些流程以自身为例做初步审核,从而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继而分析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另外,内审人还要审慎地分析企业对内审的真正需求、高层重视的程度、企业文化和未来地位得到提升的可能性等,最后确定自己是否进入这家企业。

      正式入职之后,内审人首先要明确自己在部门所应担当的职务和分工,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肖雨的经验是,一方面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和信息自我充电,另一方面要虚心请教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这样才能迅速成长。

      而对内审人来说,职位到一定层级后,如何发展也是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走上管理之路,才是正解。”杭州某电器集团内审部经理沈默给新人职业规划的建议是:先踏踏实实工作2年至3年,再考虑跳一级或者另寻他路(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然后再花上2年至3年达到总监级别,更往上的目标就是走进管理。“我自己就在往这方面努力。”沈默最后透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