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模式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

作 者:

作者简介:
课题组组长:谢力群 副组长:王小龙 成员:蔡加胜、陈岩明、王巍、顾涛、周孝宜、郑国孝、徐锦婷

原文出处:
浙江审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针对经济社会的先发态势和实际需求,我们及时提出了以绩效审计为核心向现代审计转型的思路,开始探索和实践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强调面向成果使用者、以结果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等理念,初步搭建了有特色的绩效审计框架。

      一、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基本定位

      浙江提出和倡导的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模式是定位于以下层面的绩效审计模式:

      ——在国家审计的服务对象上,从面向被审计单位的行政执法型审计,向面向成果使用者的服务性审计转变;

      ——在国家审计的审计目标上,从以查处问题为目的的审计,向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等宏观层面突出问题为目的的建设性审计转变;

      ——在国家审计的审计内容上,从主要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向主要关注体制和制度的效率、政府管理的效能、资金的使用效益、工作的成效以及政策的效用转变;

      ——在国家审计的成果运用上,从追求完成项目数量、查处问题金额等微观数量型的审计,向以结果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揭露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成效性审计转变;

      ——在国家审计的管理体系上,从以财务收支审计为核心建立的传统审计管理模式,向有利于绩效审计发展并以绩效审计为核心的现代审计管理模式转变。

      二、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基本特征

      服务性、建设性、成效性是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三个基本特征。服务性是主题,建设性是宗旨,成效性是关键,三者互为作用,互为推进。

      第一,服务性。服务性是绩效审计的主题,它指审计向服务于各利益与责任相关方转变。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就是要强化国家审计的服务性,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转化为各级审计机关和每个审计人员的自觉行动,形成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推进审计转型,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的体制环境。服务性体现在工作理念的转变上,体现在工作目标的渐进上,还体现在工作方式的改变上。

      第二,建设性。现阶段推进绩效审计实践,最重要的是发挥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这体现了中国国家审计体制的特殊要求,也是国家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选择,是审计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的基本要求。建设性作用是相对于审计的制约性作用而言的,反映了审计监督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促进、改善和优化的影响和效果。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建设性并不是指要代替管理部门履职,而是基于审计工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建议,促进管理部门正确有效履行职责。

      第三,成效性。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转向了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市场经济,充分考虑各方面成果使用者的需求,提高审计成果质量,实现审计成果的最大化和多样化。该审计注重以结果为导向,指导审计实施全过程,强化审计的成效性;以需求为方向,引领创新机制选准项目,突出审计的实效性。它抓住提升成果这一关键,从选项、实施、完成等全方位创新审计管理。审计项目选择和审计目标决定审计的价值,审计手段和方式方法是准确实现审计成效的途径,提升审计成果是实现审计成效的关键。

      三、创新管理机制,促进绩效审计持续发展

      (一)创新审计项目优选工作机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审计项目计划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高效、科学、有序运行的关键。审计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审计项目的选择,审计服务对象的需求是项目选择的首要因素。

      1.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项目选择原则

      (1)适应性原则。一方面是要求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必须考虑审计结果使用者的需求,审计结果能得到使用者的认可,另一方面是绩效审计项目的最终结果符合用户的使用要求,审计结果能被各个层次的用户理解、利用,避免由于审计的专业化而造成审计结果的使用价值没有实现。也就是说不能让我们的审计结果束之高阁,广大老百姓、非审计人员也能读得懂,看得明白,并能信赖审计结果并加以利用。

      (2)重要性原则。由于受到审计资源有限的制约,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秉承重要性原则,集中资源做大事。这里的重要性是指选择的审计项目所涉及的事项对所在地区、部门或单位的经济影响或社会影响较大。重要性体现在领导最不放心、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最薄弱的地方;体现在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上;体现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地方;体现在不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政府越位缺位的领域:更体现在政府关注点和社会关注点相一致的事项上。

      (3)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指的是审计立项的时机是否恰当。项目选择适时与否,直接影响审计成效。绩效审计项目应该围绕当前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事项或者管理部门需迫切解决的难点问题来选择。选择的时机要恰当。如政策评价项目,不能在政策刚刚出台时开展,因为政策的问题可能还没有显露出来;相反也不能等时过境迁,造成重大问题时再介入,因为这样即使取得较好的审计成效,也是得不偿失。

      2.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项目产生程序

      审计机关应树立精品意识,压缩常规性审计项目的数量,提高绩效审计项目的比重。开展的绩效审计项目也必须满足用户需求,取得重大成果的精品项目。因此必须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项目优选机制,实行论证程序,建立征集——申报——论证——完善——执行等工作机制。首先,计划管理部门要广开信息渠道,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向党委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审计机关内部征集审计事项,提高社会参与度。其次,征集的审计项目经计划管理部门遴选后,初拟审计事项,建立审计项目数据库,并下达到有关业务部门或个人。最后,由决策层、业务部门、综合部门、外部专家组成的项目优选论证考评委员会,按照绩效审计项目选择原则进行论证择优。论证结束后,由计划管理部门按照论证考评委员会的意见,修改完善审计项目计划,报审计机关领导审定后,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下给实际承担者执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