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改革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永梅,南京审计学院 王泽岗,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原文出处:
中国农业会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我国审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以往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审计教育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一贯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很少安排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性教学课时。审计学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目前市场要求的会计、审计人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如果按现在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接受有限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掌握,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前景,也造成培养与需求的脱节。

      (二)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审计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程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审计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审计程序较多、单调,由于学生的相关学科基础可能不扎实,对一些审计程序很难理解透彻。如果授课内容不重视审计理论同审计实践的结合,必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很多学生缺少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培养目标将大大偏离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最终目的。

      (三)实验教学匮乏。由于审计教学只重视理论教学部分,教师只能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分析进行案例式教学,其效果不理想,这暴露出审计实践教学的极度缺乏。其后果是学生对企业审计实务如雾里看花,参加工作后无法较快适应工作。就整体课程设计而言,审计实验环节的教学不具有完备性,不能真实再现审计实践的各种流程和内容,致使审计教学脱离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审计实践。

      (四)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随着高校的扩招,财经类专业受到学生的青睐。而大部分青年教师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他们学历高、基础好、有理论,然而,其中大部分人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审计实践性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传统的审计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闭卷考试或是考试加平时成绩。不同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上的引导是不同的。如果考核仅侧重于理论,必然导致学生以抄背笔记为主,忽视实践学习,从而影响整个审计学的教学质量。审计学综合性强,实务性强,强调动手能力,因此在审计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尤为重要。

      (六)教材普遍缺乏案例。目前高校使用的审计教科书,大多是每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使用的审计教材。这些书过多地介绍每一条规则的内容,缺乏教科书应有的系统、连贯、通俗易懂的特征,所以不适宜作为教材使用。另外,大部分审计教材普遍内容死板,文字与条条过多,缺少案例及实际问题的研究。

      二、加强审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动因

      (一)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是加强审计实践教学的外在动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中指出:“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院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从上述文件可以看出,国家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审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推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审计学课程的特点是加强审计实践教学的内在需求。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与许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相互渗透,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等课程。同时,审计课程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及实践性,如果不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很难将审计对象的“潜在”问题查找出来。因此,审计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审计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课本的规范性内容,又要重视实务操作,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

      (三)就业形势是加强审计实践教学的催化剂。在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劳动力市场需求最多的既不是空有一身力气但知识、技能含量极低的农民工,也不是只具有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与技能不足的理论型人才,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为经济社会提供与上述需求结构相吻合的劳动力供给,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合理解释。近年来,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好,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更多地接受了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企业人士看来,大学生首先要提高“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要求,其次是“实践经验”,第三是“心理素质”。这也间接反映了大学教育没能提供与社会需求高度吻合的人力资本供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