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是今年3月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内容多集中在4万亿元投资上。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了与会代表、委员和社会公众的主要关注点。 审计人最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第一,中央提出在两年内投入4万亿元以刺激经济,地方还会跟进投入巨额资金。这些庞大投资的使用要确保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建设。第二,要有利于国计民生,使公众早日得到实惠。投资务必要拉动消费,而不是盲目增加过剩的生产力,成了为投资而投资的“烧钱”大跃进。要通过对事关民生长远利益的社会保障方面投资的增加,减少老百姓在未来“生老病死”上的投资预期,从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第三,要加强对投资的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第四,要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把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那么,审计应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有人说,新一轮投资热,审计要“冷一冷”。4万亿元投资已经确定,各地更大的投资方案将纷纷出台,审计有自己的职业领域,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开展工作,在重大事项上要沉着应战,冷静观察,不要轻易出手。也有人说,新一轮投资热,审计要“热一热”。新一轮投资热就是新一轮审计热;新一轮审计热也将催生新一轮“审计风暴”,从而把审计进一步推向接受公众和社会拷问的前台。面对这样一张考卷,审计人是否有足够的底气慨然应答? 刘家义审计长代表中国审计人作出了回答,那就是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审计要敢于对不符合民生要求的投入说“不”。坚持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制度、管理及中央关于民生政策措施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推进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的健全完善,落实中央有关民生建设的“五有”要求。 审计要敢于对不符合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投入说“不”。坚持揭示和反映违规建设“两高”和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建设中造成的资源破坏损毁、乱占耕地等问题,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审计要敢于对不符合生态友好的项目投入说“不”。坚持揭示和反映制造污染、破坏环境、损害人民长久利益的行为。 审计要敢于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说“不”。坚持揭示和反映不顾条件和需要乱上项目,造成重大铺张浪费和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审计要敢于对不符合法定程序、不经科学论证的突击花钱说“不”。坚持揭示和反映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防止一些官员利用手中权力大搞权钱交易,把资金投向人情和关系项目上,促进反腐倡廉和法治建设。 资金往哪个方向哪些项目投,中央已经作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引,要按照温总理提出的要求,“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从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范围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措施落实。 审计要有所作为,必须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中国的历史。在“中央地方大投资”热潮中,审计人不但要有敢于碰硬的大无畏精神,更需要理性精神和哲学智慧。在“大投资”的形势下,审计背负着人民的委托、社会的责任,“审计工作必须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这就是刘家义审计长代表全国审计人所作的深情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