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基础管理是审计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抓好这项工程,首先要从日常的审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从审计理念、审计资源等关键控制点入手: 1.明确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定位。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经验表明,内部审计必须要发挥建设职能和咨询职能,才能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必须树立三种意识才能有助于实现审计价值的最大化。一是树立客户意识,不论是作为委托方的银行董事会、高管层,还是作为审计对象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都是内部审计的客户,都应该深入理解客户需求,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促进内部审计价值的体现;二是树立产品意识,内部审计产品就是内部审计所能提供的各种增值服务,因此审计机构应当根据自身可提供的审计服务项目进行沟通和营销,使“客户”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服务有整体和系统的认识,双方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树立协商意识,审计机构应该是伙伴型合作关系的角色,应该以协商取代说服作为传递审计信息和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重要方式。 2.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内部审计机构既服务于管理者,又服务于被管理者;既直接服务于控制体系,又是控制效率的检查者。因此,依靠一套全面科学的考评机制对实施银行内部审计的质量保证、评价与改进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和完善对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审计项目等三个层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组织考评,实施审计风险事项问责,奖优罚劣;在考评的组织方式上尝试考虑采取适当的监督、定期的内部评价和持续的质量保证监督、定期的外部评价等等;在评价体系中尝试考虑从价值链角度衡量审计作用,从审计挽回损失金额或审计创造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计算审计附加价值,从独立的问题发现者以及推动改革的使者来诠释内部审计角色;并以考评结果作为薪酬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参考依据之一,进一步实现真实有效的职业价值激励,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的被认可程度。 3.加强审计人员的管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也是影响审计精细化管理的内在因素。因此,审计机构应不断努力充实和优化审计人员队伍。一是要根据审计项目密度和审计工作任务情况,合理分析审计队伍的内在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引进、选拔和交流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逐步建立并实施内部审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二是要结合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变革、金融产品开发、业务流程改造与创新等,通过业务培训、自我学习、后续教育等方式切实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增强审计人员贯彻执行审计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审慎、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提高审计人员有效履行职责、保证工作质量、规避审计风险的执业能力;四是要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质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审计纪律和职业道德,审计机构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宣传,严格纪律,从制度上促进审计人员的职业形象的提升。 4.加大审计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西方国家对审计学科的研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并且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审计体系,我们可以借助国际现代的审计理念、审计技术,努力创新审计精细化管理的新思路、新手段和新方法。一是不断研究适合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的理论及实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最佳实践如何在实际中加以应用;二是可以通过购买、合作等方式引进外部成熟的审计技术,包括数据收集和整理工具、审计知识管理工具,并将此作为方向优化非现场审计系统和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学习借鉴国际审计领域通行的分析性复核、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价等较为先进的审计方法,进一步掌握国外先进的核心审计技能。 二、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是审计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对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是指通过接受、识别决策层和审计对象的需求,加强对审计标准的设计、审计程序的规范和审计过程的评价,及时纠正审计行为的偏差,利用考核反馈机制改善标准等一系列的活动,达到实现审计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有效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笔者认为,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必须重视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三个环节。 1.推行审计方案标准化。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的实施指南,应该从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审计步骤、审计重点指引、审计方法提示和审计风险评估等方面统一政策尺度,细化测试标准,进一步提高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应该重点关注审计方案的“六性”标准:即相关要素的完整性,审计范围的充分性、审计目标、审计事项以及审计步骤的恰当性,审计要求的明确性,审计指导的有效性,审计组成员委派与分工、工时与费用预算的合理性等等。此外,针对审计步骤的设计和审计方法的提示,具体方案中要尽可能细化、深入浅出,让审计工作和项目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熟能生巧,更加启发他们的思维和执业敏感度;让审计工作和项目经验有所欠缺的审计人员一目了然,能够按图索骥、照章办事。为了控制审计风险,审计方案中应该对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必要的评估,测定风险范围和系数,提示审计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检查责任。 2.推行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获取的证据资料以及对这些资料的分析结果记录下来而形成的,是对审计作业的全过程纪录,是审计报告的主要证据支持。因此,审计工作底稿应该符合以下标准:一是格式规范,审计人员应当使用项目组统一规定的审计工作底稿格式;二是标识一致,审计工作底稿中使用的各种标识,应当保持前后一致并说明其含义;三是内容完整,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齐全,记录的审计事项前因后果清晰,具有可复核性;四是记录准确,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的审计事项、时间、地点、行为人、数据、计量、计算方法和因果关系等应当准确无误,前后一致,相关的资料如有矛盾,应当予以鉴别和说明;五是措词精当,审计人员描述审计事项、作出专业判断和结论的用语应当恰如其分、言简意赅;六是结论明确,审计人员作出的审计结论应当有的放矢、指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