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现状 (一)内部审计师协会认同的绩效评价标准 内部审计师协会从1993年起,在全球审计信息网上广泛征求内审部门主管的意见,并于1997年发出问卷调查,得到20条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员工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训练;审计项目经过审计委员会的批准;管理层对内审工作期望;审计人员的学历和经历、被审计者对审计结果的满意程度;被审计项目的重要性等。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分布如表1所示。这些评价标准有10条属于评价审计环境,5条是评价审计输入,即被调查人认为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审计环境和输入两个环节,审计人员素质也是影响内部审计部门绩效的关键因素。该调查报告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审计结果的质量、审计人员的素质、与管理委员会保持一致、管理层满意程度、与被审计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审计质量是内审工作、人员素质取得良好的审计质量的保证。与领导保持一致,为中心工作服务,与被审计者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是内审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标准化内容 审计环境审计输入 标准条数 105 执行 105 (二)相关学者认同的绩效评价标准 我国学者如唐玉、周伟(2004)认为,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标准包括《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章程及其他衡量标准;绩效评价的内容包括合规性,有效性、效益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对内部审计体系绩效评价方法做了详细介绍。吕洪涵(2004)分析了我国内部审计评价模式存在的不足,他认为评价指标过于简单,考核面窄;指标体系缺乏应变性;考核关系不合理。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监督服务的性质,内部审计贡献的长期性,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的间接性等,导致了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困难。目前对内部审计部门绩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企业和政府,对于事业单位(如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评价几乎是空白,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分析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标准、方法,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难,为高校内部审计绩效提供参考评价模式。 二、高校内部审计特点 (一)监管性 内部审计是维护高、校经济正常运行秩序的卫士,是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其作用是促进高校内部依法管理,推进廉政建设,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对高校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单位整体经济活动的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找到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完善学校的管理控制;通过管理审计、风险审计,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起到防范作用;建立健全系统、有效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由原来的间接控制转变为间接控制与直接控制相结合,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加快学校经济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增强学校在市场竞争中防御风险的能力。 (二)完整性 高校内部审计具有监督、服务、效益的职能,帮助高校实现其目标,但其职能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高校内部审计初期只是对本单位内部的财务收支及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和审核,中期又逐步向经常性监督活动过渡,目前则是对校内部门、单位进行全方位经常性的内部评价监督,是学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维护财经纪律、保证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是外部审计和社会监督无法取代的。 (三)独立性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在学校主管校领导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执行业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单位的利益限制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服务的内向性,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四)差异性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不同于国家审计机关审计队伍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也不同于社会审计机构要求审计人员有注册会计师的从业资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 三、高校内部审计评价标准与方法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责评价标准 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公正性、适当性和实际运用情况;确定内部控制系统遵照政策和程序的程度;确定学校委托或指定的资产适当地得到控制和维护;减少因为欺骗、不规则和腐败造成损失的程度;确定来源于会计、财务、统计的会计及其他信息的可靠程度;确定作为管理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完整和可比性;确定建立的控制系统是否有利于资源的经济有效使用。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过程评价标准 一是计划。应评价内部审计机构是否从主要利益相关者处收集重要的风险信息,对已获得信息是否进行了审计评价,且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了审计计划。二是实施。应评价内部审计机构是否为每一项业务制定了审计业务计划,包括审计的目标、范围、时间和资源分配,以及计划恰当性,审计业务计划的实施是否遵循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既定的方法。三是沟通和报告。评价内部审计机构与重要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频率、质量和详细程度,评价审计建议被采用的情况等。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业绩评价标准 以其作业范畴为对象,划分为防卫性作业、建设性作业、一般性作业、与外部审计师的协调四大部分,分别制定评价指标。一是评价防卫性作业的业绩着重于内部审计部门完成任务的效率与程度,包括:揭发舞弊;防止资产的浪费和盗窃;发现记录资料中的重大错误;减少政府的处罚;其他作业活动及时避免控制疏漏或有损失者。二是评价建设性作业的业绩着重于获取效益的评估,包含增进利益或成本降低,而不论其为有形或无形,包括:审计活动是否影响教学支出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审计活动是否使已耗成本获取较大收获;是否增进新收入来源的拓展;其他综合性利益。三是评价一般性作业的业绩,包括:审计报告的质量能否符合校长或校长办公会的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内容的反应与接受程度;与审计部门人员个别接触时的观察;审计报告与其他行动的及时性和准时性;是否能成为领导选拔干部的源泉。四是评价与外部审计师协调的业绩,包括:能否节省外部审计师的审计费用和审计时间;外部审计师对应用内部审计师资料的反映;外部审计师能否信任并利用高校审计部门作深入地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