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审计署组织18个特派办对18个省区约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情况良好,多数水库能按期建成并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个别影响水库安全运行的因素。 水库大坝安全涉及下游千家万户,病险水库被称为“顶在老百姓头上的一盆水”。我国水库大多数修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大规模江河治理,兴建了大量水库。这些水库在防洪、灌溉、发电和城乡供水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效益。但另一方面,水库安全问题突出。不少水库防洪标准偏低、泄洪能力不够、失修严重,被称为“病险水库”。1975年河南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对下游地区造成灭顶之灾,京广铁路中断十几天。水利部普查发现,全国“病险水库”约有3万座。 1998年以来,国家先后规划投资789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08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尽快规划落实三年内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任务”。截至2008年,累计安排投资635亿元。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情况良好,多数水库能按期建成并发挥社会和经济效益。福建省大型水库东张水库,经除险加固后,经受住了2005年历史最高水位53.47米的考验,保护了下游福清市30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审计对其坝高重新检测,未发现质量问题。山西省已完成改造的28座水库,直接保护人口近260万、耕地70万亩,每年实现防洪效益近10亿元。 但审计也发现一些影响水库安全运行的问题:一是个别水库未按规范设计,除险加固工程竣工不到一年即再次出现险情,造成安全隐患。审计署投资司在对江苏几座水库的审计中发现,在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中,由于错误应用设计规范,导致水库坝高设计不足,按设计建成后,仍然不能达到设计防洪能力。二是部分水库前期工作滞后,未按要求完成项目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审批工作,未能安排项目投资计划,未能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未能及时进行除险加固,从而威胁下游人民生命安全。三是全国水库普遍存在县级财政资金配套困难,工程无法完工,影响水库正常运行。尤其是一些西部县区,本身属于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县财政更无力配套。四是病险小型水库数量大、隐患重,已成为防洪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很多小型水库在村、镇一级,管理层次低,管理水平不高,无法落实水库维修资金、岁修计划。而我国历史上垮坝失事水库96%是小型水库。五是管理体制限制,有大量非水利部门管理的水库安全状况不清,水库安全缺乏保障。审计署驻深圳特派办在福建省发现,有500多座水库未纳入水利部门管理,分别属于电力系统和其他系统管理。福建省水利厅不掌握其他系统管理的水库安全状况,当地政府也无法提供相关水库的安全状况资料。 针对以上“病因”,审计提出意见、建议,并得到有关地方政府积极回应。部分工程质量问题已经开始整修,部分地方配套资金已经到位,部分挪作他用的资金已经追回。地方政府根据审计提出的问题、建议,出台一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加强责任追究力度,提高建设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