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绩效审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黎艳然 梁永安 澳门特别行政区审计署

原文出处:
中国审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六十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审计署(以下简称“审计署”)于1999年12月20日成立。主要工作有三方面:对每年特区政府的总账目,以及审计对象的管理账目进行审计监督的“政府账目审计”;就审计对象的预算管理及财务运作效益方面进行审查的“专项审计”;以及针对审计对象执行职务时节省程度、效率及效益的合理性进行的“衡工量值式审计”(即“绩效审计”)。

      随着回归后市民对政府资源运用效益的日渐关注,审计署在成立初期已致力于开展当时在澳门尚未萌芽的绩效审计工作,希望借此提高各公共部门有效运用公共资源的意识,从而提升服务水平。近年来,因市民关注公共部门资源运作的程度日益提高,审计署投放更多的资源用于绩效审计的工作上,以回应市民的诉求。由2001年7月的《公共行政工作人员守时及出勤的制度研究》首份绩效审计报告,至2008年2月的《第四届东亚运动会澳门组织委员会股份有限公司的运作与管理(Ⅱ)》,审计署共公布了16份绩效审计报告。

      开展绩效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人员流失及人员经验不足人才,是每个审计机关最重要的资产。过去数年,因全球经济发展较好,各地区对会计、审计等专业人才需求不断上升。在此情况下,各地区无论私营企业、公营企业,甚至人员流动性一向较低的政府机构,同样面临人员不足的问题。如何招聘人员及降低员工的流失率是各地审计机关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澳门特区政府推出了多项政策措施,使澳门经济获得空前发展。无论是本地居民的创业、本地企业的扩充,或是来澳投资的外资企业均与日俱增,导致本地区对会计及审计等专业人员的需求急速上升,薪酬亦随之上扬。特别是外资企业为了尽快吸纳所需的会计人才,往往不惜付出高于市场的酬金。审计署这些具有专业知识和熟悉政府财账运作的人员自然成为私人企业,甚至是其他公共部门积极吸纳的对象。2002年至2005年期间,人员流失的情况颇为严重,每年平均约有两成审计人员转职往私人市场及其他公共部门。之后,通过吸纳新进人员,才暂时缓解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然而,审计署除了继续执行年度政府账目审计工作,确保各公共部门的账目稳妥外,近年来,因社会上各阶层对政府资源运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要求审计署积极开展专项审计和绩效审计等工作,以谋求政府资源的运用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在2005年,以不足20名审计人员是无法满足工作开展的需要的。另一方面,审计工作除了需要专业知识外,经验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2008年,具有5年或5年以上审计经验的工作人员少于10位,其余的大多是近两三年才人职的新员工,亦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绩效审计工作需要面对不同专业范畴,需要专业技术层面广泛的审计人员。比如审计署在2007年完成的6份关于“第四届东亚运动会运动场馆兴建”的绩效审计报告,其中负责该项工作的审计人员除需要具备审计知识、熟识政府公共工程运作外,还需要有建筑工程学的专业知识。又如审计署在2006年公布的《医疗设备购置、使用、保养维修及报废》绩效审计报告,有关的审计人员需要对医疗设备的购置程序、各种医疗设备用途等有深入的了解。因此,进行绩效审计的审计人员最好同时具备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以胜任有关工作,才能提出既符合效益,又配合实务操作的意见及建议。

      然而,考虑到澳门城市规模较小及成本效益,审计署当前并没有因进行绩效审计工作需要,特别聘用各项专业范畴的专家学者作为全职审计人员。因此,如何以合理的资源为绩效审计工作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以及提升审计人员各项专业知识的水平,是审计署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公共部门未理解及接纳审计文化

      公共部门的充分合作是绩效审计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而公共部门的充分合作又取决于其是否认同审计工作。由于绩效审计工作经常指出公共部门运用资源不善之处,较容易被部门误解为针对其错处,打击部门的声誉,故并不容易获得公共部门的理解及接纳。因此如何使部门由抗拒态度转变为认同及接纳,是绩效审计工作常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

      回归后成立的审计署,保留了审计法院的事后监察职能,并新增了绩效审计作为主要的工作之一。透过相关的报告披露公共部门浪费公帑的情况,促使各部门善用公共资源,让每一分公帑用得其所。同时,按照审计程序,审计署把绩效审计报告上呈行政长官审阅并转交立法会后,便可向市民及媒体公布,而传媒往往会重点报道相关部门的问题。在回归前,公共部门被公开批评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绩效审计在回归初期属崭新工种,而审计署基于工作的保密原则,在工作进行期间只会接触部门的领导、主管以及相关的人员,部门内的其他员工难以知悉审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因此较容易出现一些猜想。如首份绩效审计报告《公共行政工作人员守时及出勤的制度研究》的工作进行期间,社会上流行各种各样的传言,有指责审计人员用相机拍下外勤人员在工作时间到自动柜员机提款,并向涉嫌违规偷懒的公务员的部门报告,因而需要审计署作出澄清。此外,在报告公布后,虽然获得行政当局、议员及市民的认同,但仍有公务员团体提出,只因公共部门对工作人员的守时及出勤缺乏监管,便推断在这些部门工作的人员不守时,无理缺勤或惰懒是不公平的。这些反映了回归初期绩效审计工作普遍未获得全体公务员的认同及接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