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当前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环境容量不足、资源浪费严重和环境污染加剧,现已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以占有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和不足9%的铁矿石,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口持续增长的挑战,使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人均资源供应量愈发显得紧张。如,我国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为世界人均的1/3,而每年又不断减少,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威胁。水是生命之源。南方可利用水资源逐年减少。北方水资源普遍存在超负荷开发利用的现象,地表水几乎有河皆干,地下水常年严重超采。我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近60%。试想,这样的资源禀赋怎么可能继续支撑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资源利用不够科学合理,直接加剧了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样的能源消耗量,中国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有专家认为,我国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归结为“三高”,即“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其中“高消耗”指的是资源利用问题,而“高污染、高排放”则是环境污染问题。 (二)环境污染态势不断扩展 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等污染持续增加。全国 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4亿城市人口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占了16个。 水污染的问题更为严重。北方某些地区河流有河皆枯、有水皆污,南方河流频频出现守着河流无水喝的污染告急。流经城市的河段95%以上受到了严重污染,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82%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问题,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导致20多万人的供水危机。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是化肥农药的滥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和一般农村污水和垃圾的随意倾倒问题十分严重。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300多万个村庄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3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海洋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严峻。总的来说,我国的水污染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从局部扩展到整个流域,已经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态势。 (三)生态破坏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生态环境处于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窘境,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拿水土流失来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每年因水土流失流失掉土壤约50亿吨,其中仅黄河长江所带走的泥沙就有16亿吨。与此同时,随着水土流失的发生,还有近5000万吨化肥从土壤中被带走,这既浪费了大量的化肥,降低了土壤肥力,又造成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面积有逐渐扩展的趋势。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已经形成了一条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沙漠碰头”是对一些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生动描述。 可采森林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到林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林区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和伊春林区的森林蓄积量与开发初期相比分别下降了33%和49%。其中伊春林区17个林业局中有13个无林可采,其余4个也严重过伐。 水电开发对于流域生态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受到过度开发,生态恶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1997年断流期长达226天,近700公里河床干涸;关系到180万平方公里流域、4亿人口的第一大河流长江,2007年湖北沙市段出现了140年以来的最低水位。随着规划水电站的实施,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总库容将达到河川径流量的61%,远大于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警戒线(40%),而这对河流生态与环境将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 (四)生态环境负荷不断加重 我们知道,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是衡量水和大气污染程度的两个主要指标。前不久,国家环保部作了一个研究,中国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负荷600-8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也已经超过负荷1200万吨左右。这两个数字大概相当于半年里我们向大气和水中排放的污染物量。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仅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加速生物物种消亡,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银行1995年做过一个估计,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例高达9.7%。即便是根据2006年原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全国仅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占到了当年GDP的3.5%(2004年),可以看出,这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损耗。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经济损失会越来越大。同时,资源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将难以为继。《人民日报》前不久披露了一个典型案例:云南洱海水质从2004年至今,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Ⅲ类。这背后是政府牢固树立“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洱海综合治理保护“六大工程”的结果。而云南的另一个湖泊阳宗海被企业违法排放的含砷废水污染,周边2.6万群众饮水安全受到威胁。这个企业开工3年半,工业总产值6亿多元,缴了1000万元税,而要治理这一污染要投入10多亿元,花费数年时间。可见,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是“一个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