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预算执行审计的持续开展和预算管理的进一步规范,财政性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预算执行审计也需要向真实、合法和效益并重转变。 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换过程中,应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探索就事论事、以点带面的审计方法。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寻根本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除加快推进AO和OA交互使用,强化审计质量管理和现场管理之外,还应加强对计算机审计经验的总结,逐步建立专家经验库,并尝试建立全省审计专网,开展远程审计、联网审计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 由于受审计时间、力量、权限及管辖范围的制约,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审计监督比较受忽视。随着预算执行审计的不断深入,不光要重视财政资金的静态审计,还应积极推行动态审计,把财政资金的配置使用状况与相关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首先要前移审计关口,对预算编制特别是部门预算编制过程实施监督。从时间安排上来看,可以考虑在财政预算编制完成后向人大报请批准之前,对报批的预算从科学性、合理性和细化程度等方面进行审查并出具意见。其次,待人大批准执行后,要对照批复的预算,逐步做到逐项、逐个环节的审查,准确反映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客观评价预算执行的质量。最后,审计工作要最终落实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审查上,跟踪预算执行结果。 一是结合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检查和揭露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合法和不规范的问题,为人大有效监督预算、政府强化预算管理服务,促进财政部门细化预算管理,保障财政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二是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突出对拥有财物配置权、分配权、重大资金使用权、拥有执收执罚权的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的审计,突出对专项经费、专项资金、基金、非税收入的审计,突出对重大决策问题、重大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资金使用方向不合理、效益低下的问题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突出对决策、管理、预算编制、资金使用结果等重点环节的审计。三是大力开展审计调查,将党委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财政支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作为审计调查的主要内容,全面提升审计调查质量和成果。牢固树立“大财政”审计、“一体化”审计、“一盘棋”审计和“一条线”审计的思想,强化各地、各处室之间的紧密配合,充分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效应。 从长远看,为了增强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应当在国家审计机关中补充法律、工程、工商管理、经济学、计算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同时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为解决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应整合审计资源,挖潜力、要效率。创新思维方式、拓宽资源整合视野,不仅在国家审计机关内部整合,还要将内部审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纳入整合范畴。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吸纳内部审计人员参与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在专项资金审计中引进社会审计人员和其他中介机构的专家来参与等。通过科学整合和有效管理,打破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内部各专业审计之间、国家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中介之间的壁垒,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审计内容得到扩展延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