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基础审计是指以审计风险的分析、评估为基础,规划审计工作,确定审查会计账目的重点和抽查规模,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查明会计报表是否公允真实的审计程序模式。审计面对一个尚未完全信息化的税收征管系统,而且电子征管系统不能保证数据完整和完备,数据反映的信息结构分散、内容单一。在这种审计风险相当大的情况之下进行税收联网审计,审计人员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在一个可以接受的低审计风险之内,准确评价审计对象和可以利用的税收电子数据的综合风险,决定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内容、范围和数量。 1.调查分析,围绕审计目标制订实施方案。审前调查,确定计算机审计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方法。主要是评测税收征管系统,梳理税收业务,结合税收业务的信息化程度,选定计算机审计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方法。这一工作主要在审前调查阶段进行。 2.风险评测,确定审计数据需求。根据税收联网审计目标,开展税收收征管系统评测,进行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依据“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模型,确定审计数据取得的范围和数量。 税收联网审计的目标除了及时动态地反映财政收入筹集情况,与非联网的税收审计同样以监督检查税收征管的真实性、合法性作为主要审计目标,而税收征管业务也始终是围绕税款展开。因此,税款入库(包括稽查入库)、退库(包括减免税款)的真实性、合法性是税收审计风险控制的核心环节,要控制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取值区间就相应很小,数据取得范围就必须尽可能广泛,抽样数量和取得证据的数量也相应增大。 根据这一原则,重点选择入库、退库、减免、申报(主要是零申报记录)、发票领用、税务登记、纳税鉴定等主要的地税征管数据,在相关代码表的配合下,构建审计分析模型,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形成审计中间表,筛选出审计疑点。 3.识别风险,进行数据分析。第一步,建立系统模型,进行数据总体情况的分析,汇总入库税款、退库税款、减免税款金额,并与税务部门财务报表、金库报表核实,结合风险评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和这些差异对后续分析的影响程度。 如果核对结果对后续分析可信度的影响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接下来就是对入库税款、退库税款、减免税款这三大项内容展开分析。第二步,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筛选出第一步总体分析的结果中风险较大的项目和相关税种、税目,围绕这一初步分析结果,建立类别模型,展开更为细致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复核,寻找其中风险最大的对象,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4.规避风险,判断审计重点对象。汇总各项分析所得的风险对象,可能是纳税人,也可能是具体的涉税环节,建立个体模型,对这些风险对象进行综合评估,对风险最大的对象,从税务登记、纳税鉴定、发票领用、税款申报、税款入库、退税、减免税,到审核评税、税务稽查等各环节,围绕其全部的涉税事项或相关环节,调阅有关文档展开审查和核对。并对结果评估风险,确定审计延伸方向和审计重点,准备进行审计核实。 5.审计延伸,调查取证。税收征管实务工作中,由于税收征管法规的复杂性,决定了税收征管工作的复杂性,也导致了税收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很多审计事项的风险评估必须经过审计延伸、实地调查,才能得到正确的审计判断。因此,审计延伸既是依据风险评估,落实审计疑点的调查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进行新一轮风险评估的过程。这样,由一个风险疑点展开,发现新的风险疑点,再将新的风险疑点展开,最终,审计人员对审计延伸证实的问题,进行审计取证,至此,税收联网审计现场实施阶段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