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预算管理审计概述 1、审计含义。全面预算管理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地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专门的、系统化方法审查和评价全面预算管理过程及全面预算管理机能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帮助企业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各生产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性。 2、审计目的。全面预算管理审计目的在于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审计帮助决策者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加强预算控制,最终全面提高企业效益水平,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3、审计范围。全面预算管理审计范围不仅限于财务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本身,还包括相应的职能部门、管理流程、决策资源等,审计重点是企业预算管理的素质、水平、过程。 4、审计方法。全面预算管理审计方法除了一般的审阅法、查证法之外,较多地应用管理会计分析、风险管理及战略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 5、审计标准。全面预算管理审计标准不是会计原则,而是评估管理业绩的标准或管理原则。 6、审计特点。全面预算管理审计是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而不是法律的要求;全面预算管理审计报告的需求者是企业经营者,而不是外部管理机构。 7、审计内容。全面预算管理审计内容是对预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重要预算控制环节进行全面审计。事前审计主要是为了预防预算发生问题,要在预算编制之前审计预算目标,检查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预算是否根据年度经营指标,全面编制财务、销售、资本等预算,并按预算责任分解各部门目标。事中审计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审计、执行审计、调整审计等。事后审计主要是在预算执行结束后,将预算目标、指标与执行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8、审计控制点。一是预算内容是否过细,是否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二是预算指标是否不相容或存在目标置换,是否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三是预算是否因循守旧,是否处理好预算目标与实际能力的关系;四是重点关注预算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全面预算管理审计的新理念 1、审计定位的新理念。由于现代内部审计基本超越了传统的财务与资产安全的范围,着力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审计也应有全新的定位,即不仅是预算管理的施控者,还是整个预算管理控制系统的一项要素;不仅是预算体系的一部分,还渗透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全面预算管理审计触及整个组织的工作目标、思路、程序和环节、触及整个预算管理控制系统的政策制定、执行和报告的全过程。 2、审计职能的新理念。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监督,更加强调服务,即全面预算管理审计主要是为完善企业预算管理提供保障。通过对企业预算管理的重点、难点、风险点、控制点以及组织、政策缺陷等的审查、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完善企业预算管理。 3、审计环境创建的新理念。树立营销全面预算管理审计的观念,创新全面预算管理审计环境,即主动改造、影响审计环境,包括提高预算审计的质量、树立服务的意识、运用现有资源推进环境改善、增强融入程度等。 4、审计方式的新理念。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渠道,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审计;开发全面预算管理审计软件,实现预算管理审计信息化;在全面预算管理审计充分应用调查法、评估法、咨询法和分析法等。 三、全面预算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 1、通过环境与风险预警分析有利于战略预算的实施。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的再管理、控制的再控制,它可以通过参与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运用环境分析与预警分析,评价企业战略目标和行业的环境情况和趋势;可以通过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分析部门的目标是否对整个组织的目标实现提供支持,这实质上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最终目的。 2、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预算松弛”现象。由于预算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预算松弛”现象,主要表现在低估收入、高估成本费用、低估产销量、夸大预算完成的难度、低估利润等,这种行为往往导致大量的无效成本,而且掩盖了失误的弹性空间,影响业绩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内部审计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利用其所掌握的各种信息形成对正确预算的有利支持,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不利影响。 3、可以通过预算全过程的执行控制参与,保证预算得到有效执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薄弱环节在于“监而不控”或“监而难控”,内部审计在方式方法上已经引入了过程的时时控制,将重点由事后向事前转移,可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审计整个业务过程的记载,实现对整个预算管理的动态管理、控制、风险点的时时控制,实现对预算工作任务的合理分解,整合管理资源,促进部门预算管理责任的落实,有利于业绩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