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本质:以认证为基础的受托责任监督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启发 李汉骏 重庆工学院

原文出处:
财会月刊(会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0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当前审计本质理论的各种观点概述

      1.查账论。查账论认为,审计的本质是查账,是检查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这种观点存在的原因是,审计自其出现起就与“查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在系统导向审计出现之前,审计基本上就只限于查账。

      此观点的不足非常明显。查账是审计的一种手段,除查账外,审计还有其他手段,查账不是审计的本质,而且现代审计的内容增加了、范围扩大了,审计已不仅仅局限于查账。因此将查账作为审计的本质缺乏全面性。

      2.方法过程论。方法过程论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系统的方法和过程,它是继查账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观点。1972年美国会计协会发布的《审计基本概念公告》对审计做了如下定义: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及事项有关的断言的证据,以确定其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递给利害关系者的系统过程。这种观点在国外受到广泛的关注,原因是财务审计由传统的账项导向审计过渡到系统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制度测试的基础之止的,此时查账论难以合理解释系统导向审计,而方法过程论则涵盖了这种新的审计类型。它的不足是仅仅侧重于审计的方法和手段,没有真正深入到审计的本质。

      3.经济监督论。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该观点是由我国审计理论界提出的。我国审计理论界围绕“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这一命题,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论证。

      西南财经大学的蔡春教授对这种观点的不足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蔡春教授认为,经济监督论只是用审计的监督职能来说明审计的本质,并不能体现审计的全部基本职能,不能充分适应和指导现代审计的发展。而且其“经济”的定语修饰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当前审计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如已出现的社会责任审计,就是审计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有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社会就业的贡献如何等,它是对经济、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进行的审计。

      4.经济控制论。国外最早提出控制论的是戴维·弗林特教授。他提出,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我国最早系统提出经济控制论的是蔡春教授。他在其论著《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指出:“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经济控制。”

      笔者认为,经济控制论的不足除了“经济”定语修饰的局限性外,其把审计的本质看成是一个控制系统的观点不够合理。很多持经济控制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审计通过反馈让委托人纠偏,是一种间接控制。这种观点存在偏差,混淆了委托人与审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反馈是审计人员的责任,而纠偏是委托人的责任,即实施控制的是委托人,而不是审计人员。正如独立董事可以对企业进行监督、向经营者提出自己的建议,但其不能直接干涉经营者的经营,即使发现经营者的经营方式存在不合理之处,也只能是反馈给董事会,让董事会来处理,而不能直接处理。

      5.利益协调论。利益协调论是建立在受托责任基础之上的,它突破了传统审计关于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定位,将他们放在了平等的地位,提出了受托人也需要审计的观点,由于经营者的报酬与绩效挂钩,所有者可能通过减少报酬的方式,允许经营者有偏离其利益的范围和自由。精明的经营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会主动去聘请独立审计人员对其业绩报告的真实性进行鉴定,从而向所有者说明其付出的努力及其有效性。而此时审计的本质就是经济责任关系双方进行协调的手段。

      用利益协调论来解释审计本质可以较好地说明许多法律、法规未规定审计的公司自愿接受审计这一现象。然而利益协调论没有意识到现代资本市场早已不是简单的委托代理关系,没有认识到审计在维护和建立市场秩序方面的作用,忽视了现代企业生存的环境。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风险和收益并存,此时经营者自愿接受外部审计的假设是否成立是值得怀疑的。因此该观点对审计本质的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6.信息价值论。信息价值论认为,审计的本质在于提高财务信息的价值。该观点建立在完善的资本市场假设亡,认为股东之所以要求审计,是因为财务信息可以用来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投资者可以利用财务信息做出理性决策。

      信息价值论的假设前提是股东及利害关系人广泛依赖于财务信息,将其作为决策的依据。然而实践和实证研究却表明,这种假设前提是不成立的。资本市场运行的实践表明,资本市场并不能迅速地对财务信息做出反应。资本市场确实需要收集信息,但这些信息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及时性上,财务信息在财务报表公布以前已通过其他更为及时的媒介披露了(如证券分析师等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对股东及利害关系人信息需求的实证研究表明,他们更关注具有预测价值的信息,而不受限于审计的种类和审计意见的类型。这就表明审计并没有如信息价值论所认为的那样重要,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信息价值论就是不完善的。

      7.保险论。保险论认为,审计是降低风险的活动,即审计是一个把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水平之下的服务,甚至认为审计是一项分担风险的服务,即审计的目的是降低信息风险。

      保险论的不足是混淆了审计的本质与目的,将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对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是审计的目的,而不是审计的本质。

      8.契约理论。契约理论认为,审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契约行为,审计因契约而产生,因契约而发展。审计的本质实际上是旨在减少企业各缔约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费用,维护企业契约网络正常运行的一种特殊的契约。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信息不对称提出的,信息不对称是契约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设计交易契约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