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的产生 审计一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形态下是不存在审计的,最早的审计是出现在奴隶社会,在那个阶段剩余产品出现了,产生了管理经营剩余产品的需要,相伴就产生了委托代理人,因此最初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我国的审计大约产生于西周时期,其主要的标志是主持审计工作的“宰夫”的出现。西方的审计同样也出现在奴隶制阶段的古罗马、古希腊。Audit一词就来源于当时审计人员采取的“听证”形式。当然在奴隶社会阶段由于经济不发达,剩余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审计只是一种附属的工作,很多情况下是和会计合二为一的。到了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审计的规模也相应扩大了,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阶段,审计在制度和审查力度方面都要比国外发达。但现代审计却是诞生于西方,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审计作为现代管理的一部分,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它的本质。 二、审计的本质 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因此,审计本质的研究在整个审计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个逐渐由深刻的认识到更深刻的认识。人们对审计本质也是这样,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三种对审计本质的阐释,第一个是从审计方法,职能的角度;第二是从审计作用的角度;第三是结合方法、职能与作用来解释审计的本质。 1.从审计方法、职能角度看审计本质 第一种中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个是:查账论,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是对会计资料和账表的检查,应该说这种说法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是被人接受的,比如在美国查账论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占有主流地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查账论还是受到推崇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早期的经济规模、市场都是不大,经济活动的描述也就比较简单。其次审计的主要工作还是差错防弊,因此审计人员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合计和过账上,很多情况下都是在重复会计的工作,最后是因为审计手段单一,或者是说,当时的会计处理方法也比较单一,没有很多像网络、金融工具等的侵扰。 第二个是:方法过程论,这种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审计是一种系统的方法和过程。随着抽样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审计者逐步从枯燥的查账中解放出来,另外审计的范围也逐步扩大,产生了诸如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等多元发展的新局面。1972年美国会计协会(AAA)发布了被誉为审计理论发展的第二座里程碑的《审计基本概念公告》,其中对审计做出了新的定义:“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及事项有关的断言的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递给利害相关者的系统过程”,这个定义将审计置于一个大的经济信息传递系统当中,并认为审计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可以说这种说法是对审计认识的一大进步,挣脱了查账论的束缚,得到了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响应。方法过程论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谷祺教授等学者就基本接受了这种观点。 第三个是:经济监督论,这是产自我国的一种观点,认为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监督,1983年,我国的审计学会就此问题展开过讨论,逐步确立了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的论点。1989年的审计学会的贵州会议,对审计的本质又提出了更广泛的说法,产生了比较著名的一职能论、二职能论、三职能论和四职能论,体现国家审计本质的经济监督思想仍然是当时的主流。自此以后,有关审计的本质的讨论在我国告一段落了,尽管目前这种说法,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演变已经面临极大的挑战。 2.从审计作用看审计的本质 侧重于审计作用看审计本质,主要是解释的(WHY)为什么要审计,和(WHAT)审计的作用,审计能干什么的问题。主要的观点有四种: 第一种是代理理论,其实代理理论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解释审计的,而是为了解释股份公司的行为的,由于目前审计的发展和现代公司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代理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公司的运行,很多审计学家都试图借鉴其解释审计,应该说也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在这方面进展较早的是美国的瓦茨和齐默尔曼,后来又有很多有见地的文章出现来解释审计代理的观点,核心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审计的出现使投资者要求管理者按契约的规定来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并抑制其具有偏见的行为,审计是保持管理者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的控制器;其二由于管理者的报酬与业绩相联系,管理者由动机主动审计对业绩报告的真实性和效益性给出鉴证。 第二种是信息论,信息论又分为信号传递理论和信息系统理论。信号理论主要讨论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和逆向选择的行为,为了避免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将自己的优势让投资者和市场接受,就产生了定期发布财务报告的这种信号的途径。为了保证发布出去的财务报告的质量,就必须审计。这样有利于稳定市场,保证信号传递的有效。信息系统理论为了使资本市场的资源分配更加有效,投资者在决策时需要可靠的信息,审计能使这些信息更加可靠。总之信息论认为审计的本质在于提高决策信息的可信性、优化社会资源的分配。 第三种是保险理论,这种观点用保险理论来解释审计,并不流行,但观点独特。保险论认为,审计的发生是为了贯彻风险分担原则,与公司利益相关的各方都愿意支付一部分费用用于审计,将审计费用等同于保险费用,将审计的价值等同于保险的价值,认为通过审计费用的支付,可能的损失就转嫁到审计者身上。 第四种是行为学。行为学认为由于在审计活动中需要对公司的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检查和取证,必然对他们的行为、诚信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审计能促使他们自觉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已实现公司的目标,这一理论用来解释内部审计行为是比较合适的。其实上述四种观点都没正面回答审计的本质是什么,主要是起到一个解释审计行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