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成每个会计报表项目审定表时质的飞跃 在审计人员刚接触一个以前从未审计过的某个被审计单位时,可以说,当时他对审计对象的相关会计信息数据几乎是知之甚少。但是通过实施分析复核主要会计报表项目、查看账簿、抽查凭证、盘点及实地察看、询问当事人、函证和查看相关合同(资料)等审计程序,再同时运用职业判断,就可形成每一张审计工作底稿。由于有了前面这些对事物(被审计对象)认识上的量的积累,判断对相关事项是否作相应的审计调整,再分析各张审计底稿之间的勾稽关系,就可以形成相应的每一会计报表项目的审定表。当形成每一张审定表时,在这个层次上,审计人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对事物(审计对象)的认识,比当初才到达审计现场时已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二、从底稿汇总到整体审计意见形成时质的飞跃 当每一张单一的审定表初步形成后,他只能就这个会计报表项目形成审计意见。而要对某个会计主体某一时点和时期整个会计报表体系发表意见,就必须将所有审定表中的调整事项(分录)进行汇总,编制有关整个审计调整分录的试算平衡表。这样,有利于对每张审定表的不断修改与完善。同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及主要矛盾,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制作,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审计计划中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的量的界限就是抓住了审计对象的主要方面,并不是不论相关金额的大小,都进行审计调整。当某项金额的不调整,直接导致该报表的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这就是重要的金额,必须调整。因此,在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和汇总分析整个审计工作底稿时,已不仅仅停留在单个审定表的认识上,而是对事物(被审计对象)进行了全面分析与判断,由于有了这些新的量的积累,使审计人员对事物(被审计对象)的认识上了一个更高层次,产生了又一个质的飞跃,最终形成会计报表每个项目的审计调整意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后一个质的飞跃与前一个质的飞跃有着本质的不同。后一个质的飞跃比前一个质的飞跃对事物(被审计对象)又有了新的认识,理解上更加深刻,从而使前一个质的飞跃不断完善。 三、再次审计时向更高层次质的飞跃 对同一事物(被审计对象)再实施审计时,由于事物(被审计对象)又有了新的情况(因素)和变化,审计人员对事物(被审计对象)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而应该深入事物(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掌握其本质上的新情况,发现新问题,以至最终解决新问题,形成又一次的审计调整分录汇总表和相应的审计报告。这就是新的质的飞跃,对事物(被审计对象)又有了更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