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艺复兴

——胡适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英文作品解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胡适的大部分英文作品都以中国文化为主题。从他博士论文所表现的主旨看,从他对“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诠释看,从他中西文化观前后期的演变看,从他在英文语境中与西方汉学家的对话看,他在英文作品里倾注的核心主题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的这一历史观既表现了他的民族主义情怀,也反映了他对现代化的基本认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含和复杂的历史境遇。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字号:

      胡适英文写作、演讲能力俱佳,英文著述宏富。他的英文作品除了少数是以西方文化为讨论对象外,大部分作品的主题是中国文化(包括中国思想、中国哲学和中国宗教),它们表现了胡适在异域的中国文化情怀。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化,向西方人宣传中国文化,乃是胡适在中、英文语境里扮演的双重角色。胡适在前一方面的功绩已广为国人所知,在后一方面所做的工作则鲜见人论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胡适英文作品不易收集。最早从事胡适英文作品搜集工作的是美国人尤金·L.德拉菲尔德(Eugene L.Delafield)和袁同礼先生,1962年12月出版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故院长胡适先生纪念论文集》下册刊登他俩整理的《胡适西文著作目录》,共收文237篇。1995年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出版了周质平先生主编的《胡适英文文存》(3册),内收胡适英文作品147篇,这是我们首次见到的系统整理的胡适英文作品集。胡适的两部英文著作单行本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先秦名学史》)和The Chinese Renaissance(《中国的文艺复兴》),因较为流行,编者未予收入。接着,周先生又编辑整理了《胡适未刊英文遗稿》(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版),增补胡适英文作品66篇。周先生还将胡适给美国女友韦莲司的英文信译成中文,结集为《不思量自难忘——胡适给韦莲司的信》(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版),收入胡适致韦莲司信175通。2003年9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胡适全集·英文著述》第35—39卷(周质平、韩荣芳整理),收文239篇;《英文信函》第40—41卷(韩荣芳整理),收函844通。这是胡适英文作品收文数量最多的一次结集。不过,这还不是胡适英文作品、书信的全部。①尽管如此,已经整理出版的胡适英文著述、信函,为我们研究胡适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毕竟已提供了基本的文献材料,这也就使得以胡适的英文作品为研究对象,解剖其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经验成为可能。

      尤金·L.德拉菲尔德和袁同礼将胡适已发表的英文作品按体裁分为七类:书(books),散见于各书的著作(articles forming parts of books),小册子(pamphlets),期刊论文(periodical articles),书评(book reviews),引言、前言、序言(introductions,forewords and prefaces),讲演、报告、评论(addresses,statements,comments)。未刊的遗稿尚未计入其内。如就胡适英文作品的内容看,可分为三类:(一)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及中西文化关系的研究和介绍;(二)时评政论;(三)关于西方文化、思想的介绍和评论。在这三类作品中,以第一、二类为主。即使在第二类作品中,也常常包含了关于中国文化的评论或介绍。胡适英文作品内容的这一特点,反映了他本人作为一个专业中国思想史研究者身份的特质。因此,我们讨论胡适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英文作品实有必要。②这里我想就胡适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英文作品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加以讨论,以显现胡适英文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新的信息。

      一、博士论文背后隐藏的较量

      关于胡适在留美时期对国内孔教运动的观察及其意见,已有相关研究论及。③但有关胡适的第一本英文专著,也就是他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④与当时反对孔教斗争的密切关系以及背后隐藏的思想冲突,人们对其中蕴含的信息仍缺乏足够的挖掘,而对其中可能牵涉的两个关键人物——孔教运动的主要组织者陈焕章和哥伦比亚大学汉学教授夏德(Friedrich Hirth),人们则几乎毫无察觉。所以,这里我们有必要首先讨论陈焕章和夏德教授。

      陈焕章1907年赴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留学,接受系统的西方学术训练和教育,1911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The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当年即收入由哥大政治学教师编辑的“历史、经济和公共法律研究”丛书,由哥大出版社分两册出版精装本。中国留美学生在美国出版博士论文,这可能是首例。该书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分别讨论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一般经济学说及其在消费、生产、分配、财政方面的思想,从学术上而言,此书的价值自不待言。⑤但作者向西方学术界介绍孔门理财精义,其目的是推广孔教。民国初年,陈焕章回到国内,迅即在国内发起成立孔教会,刊布《不忍》杂志,与其老师康有为一起大力推动孔教运动,其主旨是将孔教立为国教,并将其写进宪法,从制度上确立孔教的国教地位。远在海外的胡适对于这一运动颇为关注,他在日记中持续跟踪这一运动的进展情况,并很快做出了反对孔教的抉择。

      夏德(1845-1927),德国人,1902年接受哥伦比亚大学聘任,成为该校第一位汉学教授和“丁龙讲座”教授。夏氏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中西关系史和中国上古史,1917年返回德国。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在哥大出版社出版时,夏德与亨利·R.西格(Henry R.Seager)曾为之作序推介。1921年他在自传中回忆,他在纽约时书斋里的常客有维新派哲学家康有为。⑥可见,他与康有为、陈焕章师徒二人的关系非同寻常。

      1914年5月,胡适发表《孔教运动在中国——一个历史的解释与批评》(The Confuciunist Movement in China:An Historical Account and Criticism)一文,开首即指出:“目前在中国正在进行中的将孔教立为中华民国国教的运动并不是一场新的和意外的运动。”文章回顾了自1898年戊戌变法以来康有为倡导孔教运动的历史和民国初年孔教会开展活动的情况,公开表明自己不赞同孔教运动的立场,他说:“决不能希望以任何官方的崇拜仪式来复兴儒学,也不可能以宪法或法律来复兴,更不可能让学校重新读经来复兴。”⑦但当时他的诉求还相对温和,他撰文的目的仍是围绕“我们怎样能使孔子的教诲适合现代需要或现代变化”这一问题来展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