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州社会的医疗救济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桂奇(1971-),男,湖南邵阳人,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广州 510632

原文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民国时期,在医疗资源供应不足、人均拥有量有限、空间分布不均以及居民支付能力极低的医疗背景下,整个广州社会,从政府到民间,从公立医院到私立医院,从慈善机构到红十字会组织,开展了广泛而较为有效的社会性医疗救济,基本形成了一个社会上下互动互补的医疗救济机制,为当时广州居民尤其是众多贫困群体提供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和保障。时至今日,民国时期广州社会医疗救济的经验与方式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8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9)04-0086-09

      民国时期,广州在早期城市化进程中堪称“模范城市”,在城市卫生、医疗建设方面颇有建树,其医疗资源在数量、种类上都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不过,以供需关系来衡量,其医疗资源总量供应仍然不足,人均拥有量有限,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居民支付能力也相当低下,看病难、就医难是这个近代化城市不得不应对的严峻医疗保障问题。可贵的是,当时整个广州社会,从政府到民间对此都有一定的清醒认识,上下两股力量相互依赖彼此补充,从不同层面积极开展了较为有效的社会性医疗救济,为城市居民尤其是众多贫困群体提供了相应的医疗救助,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医疗供需紧张的窘境。以往学界对于近代广州医疗卫生事业的研究多着眼于西医东来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方面①,对于医疗救济这样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障方式甚少涉足,仅在论述近代广州慈善事业时有所提及②,本文试图对此加以考察和探讨。

      一、广州医疗背景

      民国时期,广州医疗资源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12年至1920年的初步发展阶段,1921年至1937年的迅速发展阶段,1945年至1949年的战后恢复阶段③。

      第一个阶段,大致十年时间,广州共创建医院8所,其中公立医院2所,私人医院2所,教会医院3所,教学医院1所。此前,从1835年至1911年④,广州已有19所医院创建,其中教会医院8所,慈善医院5所,教学医院2所,军医院1所,公立医院1所,私人医院2所。因此,在第一个阶段,广州所拥有的医院规模大概为27所左右。其中,教会医院有博济医院、惠爱医院、柔济医院、中法韬美医院等,慈善医院有广济医院、广州方便医院等,教学医院有广东光华医院、广东公医院、新公医院,私人医院有图强医院、妇孺医院、邝磐石医院等。这四类医院构成第一阶段广州医疗资源的主体。

      第二个阶段,广州公私立医院都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共创立医院53所,其中公立9所,私人36所,慈善2所,教学5所,军医院3所⑤。1921年至1930年是广州医疗发展的高峰时期,共有46所医院创办,占这个阶段创办医院总数的87%,年均有4所之多。其中,公立9所,占这个阶段公立医院总数的100%,私人33所,占这个阶段私人医院总数的91.7%。第二个阶段,广州医疗资源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医院绝对数量大为增长。相较于第一个阶段拥有27所医院的规模前后共用了整整86年时间,第二个阶段只用了17年时间仅新创办医院就有53所,年均有3所以上;二是公私立医院都发展较快,而私人医院发展尤为迅速。这个阶段,公立医院有市立医院、市立东郊麻风院、市立传染病院、市立神经病院、市立第二神经病院、市立育婴院,国立中山大学第一、第二医院,它们构成公立医院的主干力量。私人医院30多所的规模,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较为有名的私人医院黎铎、达保罗、志德婴孩等都创办于这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共创办医院13所,其中公立5所,私人5所,教会2所,教学1所。这个阶段,除新创办医院外,抗战前原有的一些医院也陆续恢复或重办。至1949年10月,全市有中央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市立医院、市立精神病院、市立肺痨防治院、市立公安医院、红十字会医院、陆军医院等10所公立医院,柔济、博济、韬美、两广、华英、伯多禄等6所教会医院和光华、邝磐石、黎铎、周活民、达保罗、粤东等21所私立医院,共37所⑥。

      据不完全统计,1929年广州全市共有公私立医院57所⑦,为整个民国时期历年拥有医院规模之最。这里以该年医院所数为依据来分析民国时期广州公私医院在医疗资源总份额中各自大致所占比例。

      

      从总量上来看,私立医院在广州医疗资源份额中占有极大比重。不过,如以个案作比较,除了广州方便医院、光华医院、柔济医院、中法韬美医院等少数优质者,无论是床位数、医护人数与留医人数,大多私立医院都无法与公立医院相抗衡,实力和规模差距很大,其床位数一般保持在10张左右的规模,最少的仅有2-3张。所以,私立医院以其总量和少数优质者弥补了公立医疗供应的严重不足,构成民国时期广州医疗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广州医疗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具备一定规模。这个规模是以往广州社会都不可能具备的,但是以供需关系来衡量,其仍存在以下几个从根本上涉及广州居民医疗是否获得正常保障的严重缺陷:

      (一)医疗资源总量供应不足、人均拥有量有限

      以历年医院数最高的1929年来计算,该年共有医院57所,医生272人,护士267人,床位4,411张,市区总人口843,611人⑧,人均1万人拥有医院0.7所,拥有医生3人,拥有护士3人,拥有床位52张。这些数字说明,当时广州医疗资源人均拥有量是非常低的,医疗供需之间缺口很大。社会相对稳定时期尚且如此,遇上战乱或瘟疫流行,情形更为窘迫。1946年,广州市共有医院31所⑨,市区总人口1,232,606人⑩,人均1万人拥有医院0.3所;1947年,共有医院34所(11),市区总人口1,326,998人(12),人均1万人拥有医院0.3所。这说明,先前战争的破坏,战后人口的增长,使得医疗资源总量供应更为不足,人均拥有量相对更为有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