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内迁与沿海省份内地城市的现代化

——以福建为个案

作 者:
林星 

作者简介:
林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闽台文化研究室副教授

原文出处:
抗日战争研究

内容提要:

在以往的抗战内迁研究中,人们多关注中国沿海地区政府机构、工厂、学校、银行等向西南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但内迁还有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即在本省范围内的迁移。抗战爆发后,随着省会迁往内地山区,东南沿海省份的工厂、学校、银行等纷纷迁移到本省内地山区,给当地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内地城市现代化以及本省区域内城市体系的变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支持。然而内地城市的这种发展随着抗战结束后的回迁而又趋于沉寂。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对此做一初步探讨。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迁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抗战爆发后,由于日本入侵,国民政府被迫迁都,大批沿海地区政府机构、工厂、学校、银行以及人员纷纷向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迁移。以往对抗战内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这种内迁大西南的情况,成果可谓汗牛充栋。①而内迁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即沿海省份的省政府撤出省会城市,迁移到本省的偏僻城镇和边远山区,如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广东、福建等省。省会迁移,本省的政治、经济重心也随之迁移到内地山区。这些临时省会所在地成为本省抗战的后方,大多数成为抗战时期的本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从而加快本省内地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省域内沿海和内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以往对于这种在本省的内迁情况及对内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关注甚少。本文以福建省为例,试图在这方面做初步探讨。

      抗战爆发后,福建沿海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和破坏。1938年5月,福建省会由福州内迁永安,大批政府机构、学校、工厂、银行以及部分沿海城市居民等也相随迁往闽西北的永安、南平、沙县、建阳等地。内地城市在战争环境中获得了发展的契机,人口剧增,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等都有较大发展,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

      一 省会迁移和战时中心城市的兴起

      1938年春,金门、厦门等地相继失陷,战争不断扩大,为了抵御敌人向纵深侵入,福建省政府决定把省会从沿海的福州迁往内地的永安。4月18日,省政府内迁得到行政院批准。在内迁前,福建省已经做好舆论准备,提出开发闽北内地,发展全省经济文化的口号。福州的各机关络绎前往筹备迁移工作。1938年4月21日,福建省公用事业管理局派人前往永安筹设电灯厂、电话局和开发水井、建设水库及一切市政。公路局“亦以各县公路尤待建设,为便利进行”,于26日移往永安。29日,省卫生处“为促进内地卫生及居民健康”,全部移往永安。②建设厅在永安县开始建公务员宿舍。③省银行将永安金库改为办事处,25日开始营业,“成为闽北金融中心”。④5月1日,《福建民报》登出大幅通告,标题为“发展全省经济文化,省政府决迁治永安”。布告称:“省政府为发展全省经济文化,及适应国防军事需要,决将军事机关仍留福州,政治机关移设永安”。并排定了各厅处迁移日期。从4月29日到5月11日,民政厅、卫生处、建设厅、财政厅、会计处、教育厅、秘书处陆续迁往永安。⑤

      永安成为战时福建省会,沿海各机关、学校以及城市的工商业者、知识分子等也举家投奔到闽西北相对安全的地区。由于没有正式统计,很难对移入这些地区的人口数字作精确估计,也无法对抗战时期从沿海城市向内地迁移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等作出具体分析。但从迁出地的人口统计看,抗战前的1936年,福建省最大城市福州人口达41万人,厦门有18万人。而1945年下半年抗战结束后,福州人口只有28.7万;厦门战时人口最低不到9万,战后也仅恢复到12.4万。⑥这些减少的人口除了一部分直接死于战乱,一部分逃往海外和邻省,其余大多数是迁往福建省的内地。大量内迁政府机构人员及其家属成为内地城市的移民人口。福建省政府在永安、沙县、南平、福州等“省级公务员工众多之处”成立“各机关员工消费合作社”。1945年,永安机关员工消费合作社有127个,社员10500余人,社员眷属约15900余人。南平有97社,社员约6900余人。沙县有39社,社员约6475人。⑦三个城市公务人员合计23875人。

      从内地城市所驻机构看,1945年,永安的省属机关有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福建省政府统计室、民政厅、财政厅、农林厅、建设厅、教育厅、卫生处、省党部、高等法院、防疫大队、省政府调查室、省立第二医院、地政局、卫生试验所、气象局、田粮处、省银行总管理处、征属工厂总处、企业公司办事处、福建支团、企业公司电厂、农林公司、省合作金库、研究院、省训练团、省立体育场、省专学校、农学院、体师学校、改进出版社、胜利出版社、军风纪巡察团、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东南日报永安办事处、中国儿童时报、大成民主报、抗建剧团、审计处、侨务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农民银行、交通银行、集友银行、电政管理局、税务局、盐务局、糖专卖、储金汇业局、交通局、劳军委员会、台湾党部、田粮处储运处等。⑧在南平的机关等单位有:福建税务局、福建省电话总局,邮政储汇局,中国银行、农民银行、福建省银行南平分行,中央储蓄会福州分会,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省立高工学校、省立师专学校、省立高商职校、华南中学、南方日报社、民强新闻社、国民出版社、天行社总社、东南日报社、省立女子家职学校、省立第一医院高级护士学校、中央军校毕业生通讯处、保安第五电台、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室、南平防空指挥部、省军民合作站、火柴专卖公司、企业公司铁工厂、贸委会驻闽办事处、中南保险公司、闽江轮船公司办事处、南平防空情报分所、福建税务人员讲习班、军政部兵工特派员办事处、海军第四无线电台等。⑨沙县的机关等单位有省立医学院、闽侯师范、省立职工学校、省立福州高级中学、省立图书馆、省立科学馆、省测量局、省企业公司办事处、军管区、军队特别党部、助产学校等。⑩

      永安位于福建省中部,山岭绵亘,溪流萦带,“往昔治安不靖,交通亦极不便,故于本省经济地位上殊不重要”。(11)“地僻民贫,风气闭塞,一切均极落后”,自“省府迁治后,始渐改旧观”。(12)战前永安全县人口不过6.4万,1938年省府迁治后,人口骤增至9.7万。(13)1946年省政府返福州后,全县人口又下降到7.8万人。(14)据调查,永安南部的西洋镇是永安联系闽南的重要通道,18个村中有7个行政村的居民讲闽南话,半数以上的居民是抗日战争期间从永春、德化等地迁居此地。(15)据统计,1942年,永安粮食总产量25929.6吨,比1936年增产21.24%。1944年,经省公务局登记造册的建筑厂商有47家;中央、省、县各级金融机构有11家。当年发放农业、土地和合作事业贷款计1735.77万元,各银行汇入、汇出总额达7.96亿元。这几项都居全省各市县之首。到1945年6月,永安官办和私营的电力、煤炭、建材、印刷、碾米、化工、机械、木材加工等近代工业企业43家,手工业行业扩展至30多个,大小商店530多家,从水路运入和输出的商品总值达4亿元。永安公路东北达南平,南连宁洋,西南接连城。水运上溯清流、下放南平,境内各地亦可畅通无阻。(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