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编辑演变之历史考辨*

——以1920-1921年同人书信为中心的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新青年》从同人刊物转变为中共理论刊物,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个具有重要历史象征意义的事件。刊物同人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书信往来交换对编辑办法和办刊方向的意见,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演变和交谊变化。通过对《新青年》前六卷之编辑、陈独秀赴沪后编辑办法之初议、从八卷一号开始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所主控、陈独秀离沪后编辑办法之再议、陈独秀等对胡适与研究系关系之怀疑及最后成为中共理论刊物诸环节考察,可系统显示《新青年》之编辑演变过程,订正诸多不够确切的提法。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10 期

字号:

      《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创刊,1926年7月25日终刊,历时十年十个月零十天,经历四个阶段。从第一卷至第三卷,由陈独秀“主撰”(1915年9月15日至1917年8月1日),作者主要是皖籍学人。四、五、六卷(1918年1月15日至1919年11月1日),由同人轮流编辑,作者主要为北大教员和学生。七、八、九卷,是过渡阶段,从第七卷(1919年12月1日)重新由陈独秀主编,到第八卷(1920年9月1日)开始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所主控,逐步从同人刊物向党刊过渡,作者则是原北京同人和上海编辑部同人并存。1923年6月复刊后的《新青年》(季刊),是中共中央的纯理论机关刊物,作者主要为中共党内年轻的理论家。①

      四个阶段中第一、二、四阶段编辑变更时并无波澜,唯第三阶段《新青年》南北同人内部产生了分歧和争议。《新青年》从同人刊物转变为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是五四时期一个具有重要历史象征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意味着杂志本身办刊宗旨及内容的重大变化,而且反映新兴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刊物的主导者,预示着“五四”后中国新思想的主流有可能朝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新青年》同人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书信往来交换意见,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演变和交谊变化,故这一过程一直广受研究者关注。本文以已公布的《新青年》同人来往书信和“新发现的一组书信”为主要材料,参照其他文献,相互印证,力图真实重现这一历史过程,对过去一些不够确切或似是而非的提法加以订正。

      一、《新青年》前六卷之编辑、发行

      《新青年》之编辑,第一卷未具名,但主编或主撰为陈独秀,则无可疑。第二、三卷具名“陈独秀主撰”(并非人们所常用的“主编”)。有论者认为:在章士钊等协助下,《新青年》开始招股,酝酿合办同人杂志。根据是1917年1月13日汪孟邹复胡适信。②至于《新青年》何日成为同人刊物,尚难确定。估计在1917年6—7月间,最早的社员可能是高一涵等,钱玄同、胡适等加入肯定要在其后。1917年8月1日三卷六号刊登陈独秀复钱玄同信,内有“待同发行部和其他社友商量同意,即可实行”一语,证明此时已有社友,而钱玄同当时则不是。③1917年10月16日刘半农致钱玄同信提到:“先生试取《新青年》前后所登各稿比较参观之,即可得其改变之轨辙。……譬如做戏,你,我,独秀,适之,四人,当自认为‘台柱’,另外再多请名角帮忙,方能‘押得住座’;‘当仁不让’,是毁是誉,也不管他。”④四个“台柱”大概就是《新青年》“四大笔”说的由来。

      第四卷改为同人刊物,公告:“本志自第四卷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公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资。”⑤这就改变了前三卷由陈独秀主编或主撰的编撰体制。之所以做出这种调整,应与陈独秀入主北大文科后,作者主要为北大教授,为调动这些名流作者的积极性,将作者群凝结成一个更加坚固的新文化阵营核心有关。

      1922年,胡适提到《新青年》第四卷编辑情况:“民国七年一月,《新青年》重新出版,归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钱玄同、沈尹默、李大钊、刘复、胡适六人轮流编辑。”⑥这份名单离1918年不过五年,诸人均在,应无问题。钱玄同日记1918年1月2日载:“午后至独秀处,检得《新青年》存稿。因四卷二期归我编辑,本月五日须齐稿,十五日须寄出也。”⑦坐实了胡适的说法。只是当时虽为轮流编辑,实际执行时,相互间仍有配合。如四卷三号原定沈尹默编辑,沈因眼疾请钱玄同、刘半农代编。署名王敬轩(钱玄同化名)、记者(半农)的《文学革命之反响》即刊于此期。四卷六号“易卜生号”为胡适编辑。有论者据鲁迅“《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一语,⑧认为第四卷“采取集议制度”⑨并不确切。第四卷实已为同人轮流编辑。

      第五卷继续轮流编辑。周作人晚年据其1919年10月5日日记,回忆由陈独秀主编《新青年》第七卷之前的情况说:“在这以前,大约是第五六卷吧,曾议决由几个人轮流担任编辑,记得有独秀、适之、守常、半农、玄同,和陶孟和这六个人,此外有没有沈尹默,那就记不得了,我特别记得是陶孟和主编的这一回。”周举陶为其译作《小的一个人》标题加一“小”字为例,力证陶孟和曾任编辑,并特别说明:“关于《新青年》的编辑会议,我一直没有参加过,《每周评论》的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只是客员,平常写点稿子,只是遇着兴废的重要关头,才会被邀列席罢了。”⑩周所举《小小的一个人》刊登于五卷六号,如确认陶孟和是这一期编辑,周作人开列的名单应就是此卷的轮流编辑名单,只是排列次序可能需要更为确切的材料加以证明。据1918年2月下旬钱玄同致信胡适云:“《新青年》五卷二号,准明晨交仲甫去寄。三号系半农编辑,你如其有大稿,请早日交给他(三号极迟九月十五一定要寄出)。还有孟和的《国民之敌》以下续稿,在你那里,也请你早日改妥了送交半农。”(11)可见,五卷二号为钱玄同编辑,五卷三号为刘半农编辑,陈独秀仍为最后定稿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