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当代中国政治研究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在浩,教授,韩国首尔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09)02-0112-08

      迄今为止,还没有对韩国的中国政治研究状况做出评估。韩国的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值得关注至少有以下三个理由:第一,韩中关系在过去十多年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扩展;第二,在中国学习的外国学生中,韩国留学生的数量最多;第三,尽管刚刚起步,越来越多的韩国学者在当代中国研究的主流英文期刊如《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和《中国杂志》(The China Journal)上发表文章。本文主要对三类学术成果进行述评,包括个人专著及编著①、三种最重要的韩国期刊② 上的专题论文和博士论文。必须指出的是,虽然笔者有意识地尽最大努力减少偏见,但学术评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客观。

      一、韩国的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界分析

      1.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界的演变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韩国的中国政治研究的荒漠期。导致产生这种负面评价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政治原因。在韩国,冷战的对抗和麦卡锡主义造成的意识形态上的普遍恐惧,使共产主义及其相关“敏感”问题成为研究的禁区。“客观的”分析——这可能与军政府的反共产主义教条相抵触——几乎不被允许,更不可能得到推进。韩国学者无法接触中国大陆,也看不到其官方出版物(甚至《人民日报》也看不到),这使学术研究即使有可能进行,也是极其艰难的。与西方学者不同,韩国学者没有得到任何支持,也几乎没做出任何努力去利用香港作为重要的研究前沿。此外,在这段时间里,尽管有很多人从事传统的汉学研究,但在中国研究领域的韩国学者实际上都没有受到过正规的社会科学训练。简单地说,在这20年里,韩国的中国政治研究几乎没有值得评述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未曾预料的机会。由于70年代初国际环境的显著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同美国和日本重建友好关系,首尔认为改善与北京的关系有助于缓和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维护地区和平。1972年,韩国修订了其对外贸易法的第二条,允许与共产党国家进行贸易。韩国媒体也积极营造氛围,推动首尔向中国大陆敞开外交大门。与70年代国际形势剧变相适应,新的韩国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播下了关键的种子。汉阳大学成立了中国问题研究所,并从1974年开始出版《中苏研究》季刊。其他几所大学也纷纷仿效建立起与当代中国研究相关的机构。1979年6月,韩国共产主义研究会在教育部的资助下成立,至90年代初对其财政支持高达2亿韩元。当代中国研究是该研究会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资助。

      这一时期,以19名在韩国大学主修中国政治的学生获得博士学位为标志,中国政治研究领域开始形成。一些在20世纪60年代末留学海外——主要是去美国或台湾的第一代学者,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韩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些人中包括安炳俊(哥伦比亚大学)、崔明(伊利诺伊大学)、郑崇旭(耶鲁大学)、金达中(塔夫茨大学)、徐真英(华盛顿大学)和朴斗福(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在此期间也出版了许多重要著作,包括金相浹1974年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崔明1974年出版的《现代中国政治》和郑崇旭1980年出版的《毛主义与发展》。尽管如此,当代中国政治研究领域整体上依然荒芜。由于缺乏关键的研究基础,尤其是缺乏资金和图书资料的支持,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仍然很多,影响了当代中国政治的深入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为韩国的当代中国研究尤其是政治研究提供了决定性的推动力。1983年的劫机事件、1985年的鱼雷艇事件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中国派遣了庞大的代表团,成为首尔和北京之间发展官方接触的重要催化剂,同时也推动了韩国对中国的学术研究。随着反共产主义氛围的逐渐缓解和经济联系的快速扩展,提出了直接了解中国大陆的需求。智囊团和法人研究机构出版了关于中国现状的政策简报,并提供给企业和学术团体。然而,这段时期学术成果从很大程度上讲并不丰硕。一般来说,韩国的第一代中国政治专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大多在美国或中国台湾接受专业教育,由于当时的政治和学术环境仍然不利于严肃的客观的学术研究,他们中的许多人“被迫”进行中国以外的课题研究。他们转而选择诸如东北亚国际关系、朝韩关系等宽泛的课题,这些课题容易获得更多的研究资助。这样的“分离”妨碍了许多第一代学者积极地培养他们的学术继承人,造成了第二代学者的断档。尽管政治氛围逐渐缓和,但在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中国政治专业授予的博士学位总共只有17个,比70年代少了2个(见表1)。80年代在海外接受教育后回到韩国的第二代学者人数也很少,尽管他们当中有金东兴(康涅狄格大学)、锦熙妍(迈阿密大学)和李洪杓(康涅狄格大学)。值得注意的是,一批对当代中国研究抱有热情但却没有接受过政治学本科教育的“继任者”在美国、中国台湾以及韩国涌现出来。这些第三代学者到20世纪90年代初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表1韩国获得中国政治专业博士学位的人数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000~2005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