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策反与国民党军起义

作 者:
阎明 

作者简介:
阎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讲师。(上海 201204)

原文出处:
党史研究与教学

内容提要:

本文将从解放战争的发展形势、起义将领的思想动态及中共的策反实践三方面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起义进行探析,阐述其之所以发生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8(2008)06-0066-10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社会激荡嬗变的历史时期,各种政治力量集团纵横捭阖、或沉或浮。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没有和棋的牌局背后破冰潜行,导演着波澜壮阔的“和平之路”,从1945年9月到1950年6月共有国民党军118万多人起义(包括和平改编),促使近50%的国土实现和平解放。这不仅加速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分化瓦解,推进了战争进程,而且对于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壮大人民力量乃至新中国的建设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尝试从解放战争的发展形势、起义将领的思想动态及中共的策反实践三方面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起义进行探析,阐述其之所以发生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以求有裨于该问题的研究。

      一、策反国民党军起义的军事环境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已经上升为全国的主要矛盾,在政治战线与军事战线上国共两党开始了异常激烈的较量。

      过渡阶段,中共以谈对谈、以打对打,争取和平但绝不放松警惕。一方面通过重庆谈判和政协协议宣传了中共和平、民主的主张,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同情与支持;另一方面中共中央适时确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对向解放区进犯的国民党军予以坚决的打击,先后歼灭国民党军54万余人。其中在平绥路、上党、平汉路进行的三次大规模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不仅打破了蒋介石从陆上进军东北的计划,还有力配合了谈判斗争。这一时期中共策动了高树勋于邯郸、赵云祥于盐城等相当一批原国民党将领高举义旗,起义人数约占解放战争总起义人数的4%(见表2)①。

      从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包围中原军区的第一线部队向宣化店外围发起进攻,全国全面内战爆发,到1948年7月是国民党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中共军队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阶段。战争第一年,中共军队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相继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在除陕北、山东外的各战场上进行了战略反攻。战争第二年,中共军队开始全国性的大反攻,三军以“品”字之势逐鹿中原,外线作战和内线反攻同时并存、相互策应,迫使国民党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实现战争形势的根本性转折。这个阶段中共策反的国民党军起义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也有限;但是也有一些重大事件,如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李济深和冯玉祥公开支持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反对内战。蒋介石认为他们是“公然宣告叛国,此诚存亡危机之秋也”②,影响可见一斑。经过两年作战,双方兵力消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战争初期的3.4∶1下降到1.3∶1,中共军队的机动兵力已大大超过国民党军,同时国统区政治、经济陷入危机与中共军队根据地政权日益巩固也形成了深刻对比。

      1948年7月开始中共军队相继进入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阶段。三大战役歼敌173个师,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主力部队几乎丧失殆尽,而中共军队兵力在数量(双方兵力对比为0.57∶1)和质量上已经占有绝对优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南京处于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反动统治摇摇欲坠。决战期间,中共策反国民党军起义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其中辽沈战役中的曾泽生起义、济南战役中的吴化文起义、淮海战役中的何基沣、张克侠、廖运周起义以及平津战役中的傅作义起义无论在军事还是在政治上都是有相当大影响的事件。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进军,猛追穷寇,到1950年6月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全部解放。战争最后一年双方兵力损失比大幅度增加,达到26.56∶1(战争第一年为3.13∶1),策反的国民党军起义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数量和规模均大幅度提高(见表1、3),实现了绥远、新疆、云南、西康等省的和平解放,成都一战就有5/6的兵团起义,这一年的起义人数更是占到解放战争中全部起义人数的59%(见表2),占歼敌总数近1/3,使策反国民党军起义成为非军事对抗瓦解敌人的主要方式③。

      

      

      解放战争发展时期国民党军起义情况的发展态势,有平缓回落也有急剧高涨,但总体上,解放战争发展形势与中共策反工作的效果成正比(见表1、3)。随着解放战争不断向前发展,国民党军队起义总量无论是人数还是建制数④均不断上升,在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阶段尤为明显。其中策反国民党正规军起义的数量亦由战争开始时的低于非正规军起义的数量,到第四年度明显超过非正规军起义的数量,是其的7倍多,此后继续增加。策反的起义将领也不断升级,由最初为数不多的少将、中将提高到战略决战时开始大量少将、中将出现并且有上将一级的将领加入到起义阵营。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中共的大力策动下,原湖南绥靖总部副司令李觉、原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等大大小小的许多起义将领,均“意识到国民党即将垮台”⑤,“国民党统治体系陷于土崩瓦解”⑥,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最终丢掉幻想,下定起义决心。但是,由于起义存在发生的不稳定性,所以只要起义还没有真正实现,人民解放军就丝毫不会松懈战斗的努力。另外,策反起义的成功反之又推动着战争的胜利进行,如辽沈战役原计划10个月实际只用了52天,淮海战役原计划3至5个月实际只用了66天,平津战役原计划1949年上半年完成实际只用了64天。解放战争与国民党军起义这种互动作用在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后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战役以兵不血刃的方式结束。可见,策反工作是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形势为依托,并与之相配合开展的,这种方式体现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