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沦陷区棉花的生产与流通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士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06)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确保其军需民用资源,供应其本国、伪满及在华纺织业所需原料,特别重视华北的棉花生产与运销,大力推行植棉政策。不仅设立了专门的棉产指导奖励机构——华北棉产改进会,采取种种措施,力图增加棉花生产,而且注意调整棉花政策,以吸引农民种棉。但是,日军的入侵,日伪的暴政,严重破坏了华北农村的农业生产力;日商控制棉花市场,压低棉价,使农民种棉无利可图,纷纷弃棉种粮。因此,华北沦陷区的棉花生产锐减,远没恢复到七七事变前的水平。由于日伪对棉花实施输出许可制,由日军控制下的华北棉花协会统制华北棉花的流通,使七七事变前建立起来的棉花市场流通体系遭受严重破坏:天津和济南等终点市场失去多省份棉花来源,棉花交易中心的地位几乎丧失;上市棉花运输手段的变化,使得除山西省外的华北沦陷区出现了一些新的棉花集散中心;许多中国棉花商沦为日本洋行的附庸,一些经济机能丧失,而纷纷破产。棉花的商品化受到严重阻碍,华北农村经济濒临破产。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01 期

字号:

      棉花是纺织工业原料,又是重要的军需民用资源。日本纺织业发展较早并极为发达,本国原料供应又几乎为零。因此,棉花作为“二白”(盐、棉花)之一,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华北经济掠夺的重中之重。笔者曾根据相关资料,写过一篇文章,① 对山东沦陷区棉花的生产与流通进行了个案考察。但山东一省情况并不能代表华北沦陷区的全貌,而学术界也一直缺乏相关的实证性研究。② 随着笔者搜集资料的增加,愈感有必要也有可能对华北沦陷区棉花的生产与流通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用史实展示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后,华北沦陷区棉花实际的生产与流通状况,分析日本入侵后发生的变化以及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本文的写作即基于以上意图和主旨,期望能以此弥补学术界相关研究的不足。

      一

      华北多平原,不仅自然环境如地势、土壤、气温、日照等条件适宜植棉,而且劳力、交通、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也对棉产有利。因此,华北棉花生产比其他地区发展迅速。纺织业是日本工业的主要部门。日本对中国的棉花资源及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垂涎已久。在日本全面入侵中国之前,日商与日本军政当局即积极着手控制中国的棉花生产与运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华北主要城市及交通干线很快落入日军控制之下。华北农村大致从同年秋季开始陆续沦陷,因此,日军入侵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在1938年开始显现。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华北棉田收获面积比上一年减少50%,皮棉产额减少51%。各省情况见表1。

      表1 1938年华北各省棉田收获面积及皮棉产额统计表 (单位:千亩、千担)

      

       棉田面积

      比上年减产率(%) 皮棉产额 比上年减产率(%)

       河北6181 35

      1691

      40

       河南2585 60543

      60

       山东2787 50815

      50

       山西 457 80125

      80

       计 12010 50

      3174

      51

      资料来源:马仲起:《近年来华北棉产之概况》,《中联银行月刊》第5卷第3期,1943年3月,第63页表。

      上表显示,1938年山西省棉花减产最重,棉田收获面积与皮棉产额都减少80%,河南省减产也达60%。

      1939年,华北棉产继续下降。河北省棉田收获面积仅有257万亩,比上年减少了59%,皮棉产额为654 000市担,比上年减少了61%;山东省棉田收获面积为1 761 933亩,比1938年减少了37%,皮棉产额为463 580担,更比上年减少了43%;河南省棉田收获面积为919 390亩,比上年又减少64%,皮棉产额246 421担,比1938年减少55%;1938年减产最重的山西省,1939年进一步减产,棉田收获面积仅有362 100亩,比上年减少21%,皮棉产额为69 752担,比上年减产45%。华北四省平均,棉田面积比上年减少53%,皮棉产额比1938年减少55%。③ 棉花减产趋势加重,见表2。

      日本侵占华北后,对如何增加棉田面积及产量极为重视。1937年日华经济协议会下设农村对策委员会,农村对策委员会制定了“棉花增产九年计划”,企图将华北棉产量,增至1946年的1 000万担。④ 日本对华北棉花之企图,由此可见。

      表2 1939年华北四省棉田收获面积及皮棉产额统计表 (单位:千亩、千担)

      棉田面积 比上年减产率(%) 皮棉产额 比上年减产率(%)

      河北 2570

      59

      654 61

      山东 1761

      37

      463 43

      河南 919

      64

      246 55

      山西 362

      2169 45

      计

      5612

      53 1432 55

      资料来源:马仲起:《近年来华北棉产之概况》(《中联银行月刊》第5卷第3期,1943年3月)第64—67页表。

      为完成棉花增产计划,日伪可谓不遗余力。1939年2月6日,华北伪临时政府实业部召开创立会,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河北省棉产改进会改组为华北棉产改进会。该会内设总务、指导两部及计划委员会。华北棉产改进会接受伪临时政府及日本纺织联合会、日本棉花栽培协会等的技术及资金援助,在各省设立分会。计划进行如下事业:指导奖励棉花栽培;经营采种圃及委托采种圃;配给棉花种子、普及奖励棉区灌溉设施;指导奖励棉花合作事业;斡旋棉花金融等。⑤

      河北省棉产改进事业,即由华北棉产改进会河北省分会接管。河北省分会已早在1938年11月1日于天津正式成立。⑥ 山东省分会于1939年4月4日设立,分会办事处于4月24日在济南设立并正式开始办公。山西省分会设立事宜,于1939年8月间,即着手组织,11月24日在太原正式成立。河南省分会也于同年8月即着手设立,9月1日起,暂在北平设立筹备处,预定10月间移设开封办公,待筹备妥当,即于1940年元旦正式成立分会。

      华北棉产改进会各省分会设立后,陆续设指导区,指导区下又设办事处,指导棉花增产事宜。河北省分会设立的指导区主要有:宛平、通县、天津、保定、东光、邯郸指导区;山东省分会设立的指导区主要有:德县、邹平、惠民、临清等;山西省分会设榆次、临汾两个指导区,河南省分会预定在豫北、豫东两区设指导区。⑦ 为推广植棉,增加棉产,华北棉产改进会通过各省分会及其在各地设立的指导区、办事处等主要开展以下两方面工作:一为经营采种圃,培育优良品种,加以推广;二是组织棉花生产运销合作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