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史作为距离当今社会最近的断代史,是贯穿古今的中国通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和抹煞。可是,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它十分畏惧。这个学科简直成了“学术弃儿”。1972年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大力倡导下,民国史逐步为历史学界所公认、接纳,并且发展成为史学领域中的热门学科。众多学者不断解除思想束缚,研究热情持续高涨,学术活动长盛不衰,整个民国史学术领域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术研究和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历史问题。当前,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使民国史成为真正的科学,是历史学者的光荣使命。 关于民国史的思路、主线和体系问题 中华民国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其发展演变有自身的规律、运动主线和运动过程。如何真实地再现这段历史并构建科学的框架体系,是民国史研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由于民国史是历史学领域中比较年轻的学科,对它的基本内涵、学科体系,认识上都比较模糊。与同时代的一些学科,诸如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国民党史及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等的关系异同,在很长时期不清楚,常常混杂在一起,甚至相互代替。民国史研究在中国内地展开后,李新教授主编的《中华民国史》① 和本人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对民国史的学科体系曾作过一些尝试。如李新教授在“序言”中指出:“《中华民国史》主要地是写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怎样由扩大、深入而逐步被赶走和被消灭;封建主义如何由没落而走向灭亡;官僚资本主义如何形成、发展和被消灭;民族资本主义又怎样在受压迫、排挤中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怎样由领导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几经挫折和反复动摇而最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力量的消长兴亡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就构成为民国史的主要内容。”《中华民国史纲》为了与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有所区别,曾经以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统治政权的发展演变、兴衰来构建民国史的学科体系,并较多地削减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内容。事实上,这两部著作在民国史学科的初创阶段所制定的学科体系,都未能真正科学地反映民国历史运动的全过程,只是过渡性的体系,突出了政治史的结构和内容。 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学者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构建科学的民国史学科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什么是学科体系?我们认为,学科体系是在相应的历史时期历史发展主线的主导下,围绕着这一历史主线建立起来的完整的学科架构。它将这一时期丰富的历史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科学的网络和时空整体。它科学地反映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进程。它既不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历史事实的堆砌,也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片面取舍或对历史过程的割裂,而是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描述显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基于上述认识,构建民国史的科学体系,首先必须认清并抓住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和脉络。那么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呢?这就必须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有一个基本认识。众所周知,19世纪在清王朝统治下,政治极端腐败,经济异常落后,清政府和各阶层对外部世界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更不清楚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对面临的政治和经济形势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接二连三地沉重打击中国,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也促成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先进的中国人和进步团体,都在探索中国往何处去,中国的发展道路为何?观察和总结这段历史可以看出,自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现代中国,把中国由一个有优秀文化遗产但又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不断受到西方列强欺凌的传统社会引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道路。回顾近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许多重大政治斗争和经济举措,都紧紧地围绕着上述伟大目标来展开。这一运动线索就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主线。中国人民坚持这条主线,就能不断取得成功和进步,反之,如果背离了这条主线,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就要遭受挫折和损失。这是近代中国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的。今天,我们运用这样一条历史发展主线构建中华民国史的基本框架和学科体系,应该说是科学的,也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和我们长期坚持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理论观念也是一致的,它涵盖了反帝反封建的基本内容。上述主线较之反帝反封建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完整,它全面概括了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从理论上说,这一主线体现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进程,体现了历史学者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本体、历史运动和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提高。 运用这一主线构建民国史的框架和体系,使我们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更加清晰,可以明确众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在历史运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变过去简单地以阶级斗争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复杂的民国历史,改变以国共两党的政治对立去划分社会各阶级和解释社会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变动。对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以及国共关系这些重大的历史问题,应从社会大环境和历史演变中去分析和认识,而不单单停留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与政治的争斗层面进行评述。 构建新的民国史学科体系,应十分注意体现历史的连续性、国际性和现代性。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历史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