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纯仁论朋党

——兼析元祐年间“调停”说的起因与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顾宏义(1959-),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史及古典文献学。华东师范大学 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北宋时期党争剧烈,所谓“君子”“小人”互以“朋党”之名攻讦对手,危害日深。对此,宋代士大夫大多有论析。元祐年间,两拜宰相的范纯仁亦有深刻认识。范纯仁在当政期间多次上奏剖析以朋党之名相互攻讦之害,主张“调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元祐年间愈演愈烈的党派之争。对于宋人论“朋党”,今日研究者大都关注于欧阳修等论说,而少有述及范纯仁之朋党观及其与元祐政治关系。故本文即对此辨述之,兼及元祐年间“调停”说的起因与其影响。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9)03-0009-08

      一

      北宋时期党争剧烈,陷于党争的“君子”“小人”互以“朋党”之名攻讦对手,危害日深,如南宋人罗大经所云:“自庆历以前,无君子、小人之名,所谓本只一家者也,故君子不受祸。自庆历以后,君子、小人之名始立,则有自家、他家之分矣。故君子之受祸,一节深于一节。”[1]126,乙编卷1《自家他家》故对于朋党现象及其政治危害,宋代士大夫大多有论析。于元祐年间两拜宰相的范纯仁对此亦有深刻认识,并在其当政期间多次上奏剖析以朋党之名相互攻讦之害,主张“调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元祐年间的新、旧党之间和旧党内部愈演愈烈的党派之争。

      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名臣范仲淹(字希文)次子,皇祐元年(1049)进士及第。治平间为侍御史,因论“濮议”而出通判安州。宋神宗熙宁初召还,任同知谏院,又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出知河中府。宋哲宗即位,召除给事中,元祐元年(1086)任吏部尚书,寻同知枢密院事。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四年,范纯仁因言官攻讦其“党”蔡確而罢相,出知颍昌府,徙知太原、河南二府。八年,复召拜右仆射。哲宗亲政,再罢相出知颍昌府等,后被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建中靖国元年卒,谥忠宣。其事迹见曾肇《范忠宣墓志铭》及《宋史·范纯仁传》等。

      范纯仁有关“朋党”的论说,主要见诸其于元祐前期任职枢密院和初拜宰相时所上奏章之中。然与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宋代多数士大夫所主张的“君子有朋”“小人无党”之说不同,范纯仁认为“朝臣本无党,但善恶邪正,各以类分”而已,并鉴于“前世朋党之祸”[1]10287,卷314《范纯仁传》,极力反对以所谓朋党之罪贬责朝臣。范纯仁此论,因其宰相身份而影响政坛甚大。对于欧阳修等朋党论及其与北宋政治、社会等关系、影响,今人论述颇多①,然少有述及范纯仁之朋党观及其与元祐政治关系者,故本文即据有关史料论析之,兼及元祐年间“调停”说的起因与其影响。

      二

      宋代士大夫议论朋党者,以欧阳修所撰之《朋党论》最为著名。范纯仁的朋党观,亦与欧阳修《朋党论》关系颇深。范纯仁于元祐初撰有《缴奏欧阳修〈朋党论〉》一文,略云:

      近日颇有匪人架造谤言,毁黩良善,始以疑似之事,玷污一二忠臣,渐兴朋党之名,将以尽逐善类。若陛下辨之不早,必致邪正难分,眩陛下知人之明,失陛下求治之意,浸成遯卦、否卦之象,则是小人道长,亦恐圣功难成……臣又闻孔予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又曰:“乡人皆好之何如,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大抵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是君子不免为小人所恶,故虽众而必察。若专取善人之好恶,则不善人架造之言易为辩明。若不追监前言,无由防其微渐。臣窃见本朝欧阳修作《五代史》,于《六臣传》后论及朋党之事,辄敢备录上进,伏望万几之暇略赐观览,庶几仰裨四聪之万一也[3]769,奏议卷下,第1104册。

      元祐初,宣仁太后当政,起用旧党,贬斥新党出朝。此时范纯仁针对有人“渐兴朋党之名”,用以“毁黩良善”“尽逐善类”,故特意抄录欧阳修《朋党论》上进,并又点出欧阳修《新五代史·六臣传论》,说明朝臣私结朋党以及用“朋党之名”攻讦“君子”之害,以期天子分辨“君子”“小人”,而近“君子”、远“小人”,化解渐趋激化的朝中党派纷争,以“裁成天地之化”而致天下太平。

      是文亦收录于《宋朝诸臣奏议》卷七六,题《上哲宗进欧阳修〈朋党论〉》,皆注云撰于元祐元年范纯仁初任同知枢密院时。然《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载录是文于元祐二年五月,注曰“纯仁所言,不得其日”;又曰“纯仁奏更详之,或移入王觌贬时”。并于元祐三年五月王觌贬官时,云范纯仁上奏营救,“因录进欧阳修《朋党论》”,并注曰“此据曾肇《(范纯仁)墓志》”[4]9757-9758,卷400元祐二年五月庚申、第27册;10005,卷411元祐三年五月戊午、第28册。《东都事略·范纯仁传》亦云,范纯仁“元祐三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谏官王觌坐论朋党贬,纯仁复为辨君子、小人朋党之异,因极言前世朋党之祸,并录欧阳修《朋党论》以进”[5]373,卷59下《范纯仁传》,第382册。当亦据曾肇《墓志》。此说恐不然。因是文中仅言及“近日”有“匪人”“渐兴朋党之名,将以尽逐善类”,若“辨之不早”将危害不细,与元祐三年党争剧烈,范纯仁向当政太后直言“朝廷本无朋党”[4]10004,卷411元祐三年五月戊午,第28册的观点大有不同。又南宋汪应辰曾云:“旧见范忠宣、王正仲、曾子开皆云元祐间有朋党之论,忠宣辨尤力,录欧阳公《朋党论》以进。忠宣《奏议》、《言行录》皆可考,然竟不知何人为党论,其论指何事也。后得一书曰《元祐密疏》者,有刘器之一章,分王安石、吕惠卿、蔡確之党,各具姓名于其下,方知忠宣所争者此也。”[6]72-73,卷4770汪应辰《答尤延之》,第215册可证曾肇所撰《墓志》故意将范纯仁录进《朋党论》之时定在元祐三年,实有难言之隐,即为掩饰刘安世等“分王安石、吕惠卿、蔡確之党”一事。

      范纯仁所进的欧阳修《朋党论》撰于庆历四年(1044),是为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而作。其《朋党论》的主要观点是“君子有朋”而“小人无党”。欧阳修认为“君子以同道为朋”,而“小人以同利为朋”。其“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而“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知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因此,“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7]297-298,卷17《朋党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