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有/无标记”的歧解及解决之道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丙甫,男,博士,南昌大学教授。研究兴趣:语言类型学、句法学和应用语言学等。代表作:《核心推导语法》和“无限递归的条件和有限切分”。电子邮件:lubingfu@yahoo.com。

原文出处:
当代语言学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了“有/无标记”的各种意义以及密切相关的“默认”、“常态”、default、unspecified及underspecified等概念。在此基础上,认为采用“标志”去称呼狭义的形式标记的处理是比较理想的,并且提出对于描写来说,“初始态”才是最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概念。因为描写和解释都必须从简到繁不断推进,可以没有终点却不能没有起点。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12 期

字号:

      1.“有/无标记”在语言学文献中的多种意义

      “有/无标记”(marked/unmarked)这对术语在语言学中的使用相当复杂。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形式性标记这一本义跟其引申义之间的冲突。

      “有/无标记”按其本义,首先是指形式的;也就是从其本身形式或内部组成看,无标记形式的构成成分往往是比较简单的。有/无标记有时在文字上没有直接显示,如清塞音相对于浊塞音是无标记的,只是因为构成上少了一个“声带振动”的特征。以上种种情况,可以看作“无标记”的本义。

      但这个术语通常也可引申而表示“常见的”或“分布上最少限制的”语言形式。这个引申意义是很自然的:根据“经济动因”,多数情况下,形式简单的无标记形式也就是常见的。如在英语中,简单的无标记形式lion比起复杂的有标记形式lioness,分布和出现率大得多,清塞音的分布和出现几率也总比浊塞音高。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内部构成越复杂,特征越多,即“专门化”(specified)程度越高的事物,应用范围也就越小。不妨作个比喻:最简单的工具锤子、老虎钳等到处可使用,家家必备,而越是复杂和专门的工具,使用范围也越小。

      但上述两个标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如对于鼻音来说,虽然浊鼻音比清鼻音多了一个区别性特征,但是分布和出现率却比清鼻音高(这是因为发鼻音时,声带处于震动状态比不震动更自然)。

      又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跨语言看,比起其他人称、数,都是最少标记的。Benveniste(1946)用跨语言的大量语料,证明第三人称单数在各方面都因经常采用零编码而跟其他人称数上形成对比。

      (1)第三人称单数作为无标记形式的两个具体例子(表示零形式):

      

       事实上,在阿拉伯语中,第一、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意思分别是al-mutakallimu(说者)、al-muhatābu(听者)和al-ya'ibu(不在场者)。“不在场”的意义跟不存在的零形式正好对应,也符合语言象似原理。第三人称一致最容易用零编码的另一个原因是,第三人称代词往往比另外两个人称晚产生(许多语言的第三人称往往用指别词构成,如古汉语的“彼”等),更容易缺位;而一致通常是人称代词发展来的,这也就导致第三人称一致比另外两个人称的一致更容易缺位。

      孙宏开(2006)也指出,汉藏语系中,“相当多的语言里,动词一致关系往往在第一、第二人称方面表现出比较严格,但是第三人称则不太严格,或者不体现一致关系,这是因为藏缅语族语言里的第三人称代词往往都是后起的”。下面是孙宏开(2006)所举的独龙语(景颇语支语言)的例子:

      (2)独龙语中动词“找”的变化:

      

      该语言中人称代词和动词一致还有双数和复数,比较复杂,但是动词第三人称的一致,包括双数和复数,都跟单数时一样采取零形式V-

      但在英语中,动词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一致形式相对其他人称、数却是“有标记的”,因为需要添加一个额外词缀-s。不过在分布上,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仍然是“无标记”的,如口语there存现句中不管后面的“主语”是什么数,动词都可用第三人称单数,即它可以出现在失去一致的语境下。此外,as follows这类无人称插入语动词也用第三人称单数。

      徐烈炯、刘丹青(1998:42)①也注意到了使用“标记”一词的麻烦:“在本书中,我们故意不把marked和unmarked这对术语译成‘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而分别说成‘常规的’与‘特殊的’。因为本书将频繁使用作为语法形式的‘话题标记’(topic marker)这个术语,以指普通话的‘啊’、上海话的‘末’、日语的wa这类表示话题的语素,这个意义上的‘标记’和上述这对术语的‘标记’意义很不相同,同时使用容易混淆。”

      石定栩(2006)是我国第一篇专门讨论“标记性”歧义的文章,其中举了一个汉语的例子:汉语关系子句做定语通常需要“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省略“的”。也就是说,带“的”的关系子句,是本义上的“有标记”格式,但却是引申义的“无标记”格式。跟徐烈炯、刘丹青(1998)的做法一样,石定栩建议用“常态”来表示“无标记”的后一个意思。

      上述两种处理都把“标记”保留在狭义的“(语音)形式标记、显性标记”这一意义上。所不同的是,引申意义的“无标记的”分别用“常规的”和“常态的”去表示。但是,“常规”和“常态”这两个概念也不那么单纯。“常规”的问题是“正常”的标准是什么?而“常态”可以是统计意义上的,即“文本中出现率高的”;也可以是分布意义上的,即“分布上最少限制的”。这两者也并不总是一致的。何况,“常规”和“常态”都是原有“无标记”众多意义中的一种。实际上,“有/无标记”的问题比一般想象的复杂得多。石定栩(2006)认为英语中可以用marker一词表示狭义的“形式标志”,因此marked/unmarked造成歧义场合的情况不多。其实,marker的使用并不广泛,并且是名词,跟形容词性的marked/unmarked使用上不对称,因此marked/unmarked在英语中使用也同样麻烦多多。Haspelmath(2006)指出markedness在当代语言学中有12种意义,可以分成四大范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