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表量结构中异常搭配的隐喻构建机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文斌,男,浙江台州人,宁波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词汇语义学和句法学的研究; 毛智慧,女,江西临川人,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浙江宁波 315000)。

原文出处:
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在汉英异常搭配的表量结构中,量词的使用表达了施喻者对名词所代表事物的认知过程,名量之间异常搭配通常就是隐喻性搭配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名词所代表的事物范畴的理解和认识,是两个意象之间的映射关系。其次,在汉英两种语言体系中,名量之间的异常搭配关系遵循着同样的认知模式——静态意象模式(包括显性和隐性意象模式)和动态意象模式(包括主动和被动意象模式),同时也遵循着同样的认知规律,即对于量词的选择取决于名词和量词所指之间的关系本质。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字号:

      1.引言

      尽管汉语属量词标记型语言,而英语则属单复数标记型语言,但表量结构这一语言现象却为这两种语言所共有,用于对名词所代表的事物进行度量。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日益发达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出现了越来越多灵活多变的名量之间的异常搭配(anomalous collocation),即在特定的情况下,人们故意违反名量之间的常规语义搭配规则,为达到一定的语言交际目的而使用的隐喻性名量搭配,如“一针绿草”、“一朵微笑”、“a flood of abuse”、“a thread of grace”等等。

      我们的假设是,汉英表量结构中的名量异常搭配实质上是名量之间的隐喻性搭配关系。为行文方便,本文将首先根据异常搭配表量结构中量词词性的来源对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表量结构中名量之间的隐喻性搭配关系为基础,以意象图式理论作支撑,借用映射关系图式来分析名量异常搭配的隐喻构建机制。

      2.意象图式理论和映射理论

      由于意象图式理论和映射理论是本文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将首先对这两种理论分别作简要介绍。

      2.1 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图式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即意象和图式。意象是人们认知外部世界和了解事物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意象”,是指人们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抽象表征,是对客观事物形成的心理印象(Langacker,1990)。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探究语言认知构建与解读的重要理论。“图式”是对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组织好并易于驾驭的结构块(Bartlett,1932),可以较长期地储存于记忆之中(王寅,2007:175),随着人类日益丰富的经验而不断建构并不断更新。

      意象图式作为“意象”和“图式”的统称,是人在与外界的日常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简单基本的认知结构(Ungerer & Schmid,2001:160)。我们在接触物质世界,与客观事物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抽象表征,即意象图式,这些意象图式在看似不相关的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意象图式是我们认知过程中反复出现的某种型式,人们使用某种固定型式建构我们的身体经验(Johnson,1987:29)。意象图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能够以类比的方式建构我们的身体经验,还可以借助隐喻来建构我们的非身体经验(Lakoff,1987:453)。简言之,“意象图式就是指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往往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背景去观照客观诸事物”(王文斌,2008:258)。根据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意象图式是来源于人类具体经验的抽象表征,又被用于对抽象概念进行组织和理解。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意象图式不是用来描述事物对象具体而丰富的形象,而是脱离了原事物的各种具体细节后所形成的抽象表征和知识结构。王文斌(2009:6)指出,一个形状量词往往能反映出人类审察事物时所采用的一种视角,而一种视角往往就是一种意象图式,而且常常就是对有形事物的一种识解。譬如说,汉语“一叶扁舟”中的量词“叶”,在计量“扁舟”的同时,也描绘出了“扁舟”如同一片小树叶的意象图式。“扁舟”有许多具体而丰富的外观,在此借用“叶”这一量词来描述,显然舍弃了“扁舟”的其他各种具体细节,仅突显其小而轻的特征,这是观察“扁舟”的一种视角,也是对“扁舟”的一种抽象表征,蕴含着对“扁舟”的一种认知识解。

      2.2 映射理论

      隐喻映射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Fauconnier(1997:1)指出,隐喻映射是“人类认知的独特能力之中心”。Lakoff & Johnson(1980:117)认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经验域(始源域)来理解另一种经验域(目标域)。这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关系就是映射关系。换言之,“从认知角度看,一个隐喻就是将某一始源域模型的结构映射到一个目标域模型的结构”(Ungerer & Schmid,2001:120)。在《超越冷静的理性:诗性隐喻实践指南》(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一书中,Lakoff & Turner(1989:4)认为:映射就是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集。这一对应集可能是“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外在表象联系”,也可能是“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内在特性的关联”,也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关系”(王文斌、林波,2003:10)。也就是说,在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并非将始源域的所有特征都映射到目标域,而是有一个隐喻聚焦的过程。换句话说,始源域只有一部分特征进入焦点,成为映射的对象,而其他方面的特征则在聚焦的过程中被隐藏或抑制(刘正光,2003:8-12)。

      映射作为基于经验之上的概念映射,表现为“一种具有完型性质的图式结构”(王文斌,2007:34)。隐喻中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得以实现:一是始源域的概念被映射到目标域之上;二是存在于始源域中的诸种关系被映射到存在于目标域的诸种关系之上;三是存在于始源域中的诸种特性被映射到存在于目标域的诸种特性之上;四是存在于始源域中的知识被映射到目标域的诸种知识之上(Lakoff & Turner,1989:63-64)。譬如说,英语“a wedge of swans”中的量词“wedge”是将事物的楔形状映射到“天鹅”的人字形组队飞行特征上,借此来表达“一群天鹅”,而“a pride of eagles”中的量词“pride”,在表示“一群鹰”的同时,将事物的高贵概念映射到“鹰”上,借此表明人类对“鹰”优秀品行的认可和敬重。

      3.异常搭配表量结构及隐喻性量词的分类

      3.1 异常搭配表量结构

      当我们对某种语言的运用能力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中会储存一定的有关词语搭配或词语同现的知识。因此我们听到或读到某一词项时,会自然而然地期待与之相衔接的词项,即语义上符合搭配规则的词项,这种现象被称为选择倾向(selection preference)(钱媛,1997:46)。然而,所出现的词项一旦不符合我们的心理期待,或者说违背了我们的选择倾向,我们就会感觉陌生和异样,这样的非常规搭配我们称之为异常搭配。日益发达的抽象思维使得人们常常以看似不合逻辑和不合常规搭配规则的陌生化语言来表达一个普通的事物或场景,给读者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同理,人们在使用表量结构的时候,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为了创造一种新奇脱俗的效果,也常常故意违反名量之间的常规语义搭配规则,如“一颗水”、“两粒人”、“six feet of hope”、“a flood of vanity”等,这就是本文要着重分析探讨的异常搭配的表量结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