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东巴文语境异体字及其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邓章应(1977-),男,四川开江人,西南大学副教授(重庆 400715); 白小丽(1980-),女,四川内江人,西南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按照纳西东巴文语境异体字记录语词的构成情况,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施事+动作、施事+动作+受事、动作+受事、动作+处所、工具+动作等,这些结构的共同特征是均由核心意义和附加意义合成,核心意义保持不变,附加意义随着不同语境变换。随着文字记录语词的精密化发展,附加意义由固定而松动到最后完全脱落。表现在所记录语词上则是语词分化程度的不同,分别是语词未分化、正在分化和已分化三种情况。表现在文字上则是文字类化程度不同,分别是专字专用、相互混用和固定通用三种情况。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字号:

      纳西东巴文是至今唯一活着的原始象形文字,处于文字发展的早期状态。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经中存在大量异体字,其中有一类较为特殊,过去有人称为“字词蕴含现象”、[1]“随文改字现象”[2]或“情境异体字”。[3]这些术语是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种特殊异体现象的概括,前者重在文字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上,后两者重在文字符号记录语言的方式上。我们考虑到语言对文字符号的重要影响,将其定义为“语境异体字”,指的是在文字发展早期,文字符号还未完全定型,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用不同取像的字符来记录不同事物且具有共同核心语义的一组异体字。语境异体字在文字系统中的发展演变能够反映文字早期发展的轨迹,所以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纳西东巴文语境异体字所记录语词的构成情况及其特征

      语境异体字字符往往不是独体符号,而是合体符号,其字符形体所表达的意义也是由各个组成符号互相会合出来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其记录的语义分析字符所表达的语义结构。以下用例标示出编号的均来自《纳西象形文字谱》,[4]其他用例另外出注。

      语境异体字记录语词的语义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施事+动作

      

      这组字符所表达的核心意义是“发芽”,上面的曲线表示植物正在生长,而其中分别表示树和草,均属植物。更换成不同的符号表示施事的不同。

      (二)施事+动作+受事

      

      这组字符所表达的核心意义是“扑杀”,通过施事和受事之间的位置关系体现“扑咬”的行为动作。施事和受事替换成另外的部件表示不同的主体和客体,可更换的部件均属于动物类。

      

      这组字符所表达的核心意义是“劈”,受事宾语是“劈”的对象,均属于名物类,同时劈的动作也依赖施事与受事的位置关系来表达。

      这两组符号均采用施事和受事的符号,并且按照一定的位置关系体现出动作,但第一组例子和第二组例子稍有不同,第一组例子施事和受事均不同,而第二组的施事相同,受事不同。

      (三)工具+动作

      

      这组字符表达的核心意义是“摧毁”,系形声字,从工具锄、斧、刀,盐声。该组字符由表示工具的形符与放在受事位置的表示语音的声符组合而成。表示用不同的工具发出动作时,选用不同的工具符号。

      (四)动作+处所

      

      这组字符所表达的核心意义是“躲藏”,因躲藏的处所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符号,分别记录了藏于岩、藏于箩、藏于树。

      (五)限制语+中心语

      

      这组字符表达的核心语义是“蒸汽”。一个是天上冒的汽,一个是地上冒的汽,一个是水里冒的汽。东巴文分别用三个字符记录了三种不同事物发出的蒸汽,用表达不同事物的符号加符号“”,“”是记录核心语义的,其他符号均表示附加意义,天、地、水是自然事物类词。

      通过对语境异体字所记录意义的分析,我们可看出纳西东巴文语境异体字有如下特征:

      1.字形上表现为合体符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按一定组合规则组成一个合体字符。该字符的意义与参与组合符号所记录语词的意义密切相关,但不等于几个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简单相加,如施事和受事的组合往往还体现出动作的意义。

      2.东巴文语境异体字通常由基本符号加区别符号组成,区别符号可以更换;有的语境异体字是字符之间通过组合的位置来表达“施事+动作+受事”的意义,这时参与组合的两个符号均可更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