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类本质的一个动态认知视角

作 者:
张韧 

作者简介:
张韧,男,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研究兴趣:认知构式语法、句法理论、语义学和话语表征。代表作:《汉语论元结构的复杂组合和推理》和“符号灵活性与论元结构变异”。电子邮件:ryan66@163.com(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当代语言学

内容提要:

本文从以使用为基础的认知语法模式和相关理论出发分析汉语词类著名的灵活现象,强调词类与句法的连续性,提出一个词类实际上囊括了具体词目、抽象词汇范畴、半抽象以及抽象构式之间的相互范畴化网络关系。词类可以在不同抽象化层次上建立,而词类的灵活用法常常可以直接被低层次单位范畴化,其心理地位取决于该用法的使用频率。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字号:

      认知语言学关于词类的思想有两个方面广为人知:一是认知语法(Langacker 1987a)就名词、动词等基本范畴提出的概念语义分析,二是把词类看作是典型(prototype)范畴,虽然这两方面都颇具争议性(Croft 1991;Newmeyer 1998)。汉语学者更多地应用了典型范畴的思想来分析汉语词类与句法功能之间的灵活关系(袁毓林1995;沈家煊1999),但基本上维持了词类在语法描写中居核心地位的传统思想。笔者认为,大多数研究和评论尚未把上述两方面内容放在认知语法对心理语法系统的宏观建构(architecture)层面上来考察,从而未能把握这一宏观视角可能带来的全新的词类和语法观念。其中,论者常忽略的思想是认知语法建立语法范畴的标准涉及两个层面,即内在(如语义)和外在(如语法分布)信息(Langacker 1987b:420-5; Langacker 1999,2005),并且外在标准和语法系统以语言使用为基础这一理念一致。本文的意图是从以使用为基础的(usage-based)语法观念出发,明确提出一个词类本质上就是一个范畴化网络系统,而不是等待语法操作的初始成分(primitives)。具体论述涉及三方面问题:

      (1)我们对语法系统的本质采取什么样的看法,这种看法决定了词类概念应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2)词类与句法结构是什么样的关系?

      (3)对词类地位的看法是否符合语言习得甚至神经语言学的发现?

      本文的目的是在对上面(1)、(2)两个问题的讨论的基础之上(分别见第1节,第2节),就词类的本质提出一个新的动态认知视角(第3节),并把这一视角放在以使用为基础的认知语法框架之下。最后以汉语词类多功能性的几种典型情况为例讨论这一视角在语言分析中的实际操作和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处理(第4节)。因篇幅所限不可能对所列举的实例做深入的理论分析,对问题(3)也只能简短地提及相关研究证据,同时笔者也预设读者熟悉认知语法的基本思想和这一框架对词类的内在(概念)信息的研究。

      1.以使用为基础的语法知识系统

      当今的种种语法理论模式对语法系统的心智属性持抽象化与具体化两种对立的看法。大致说来,前者把语法表征处理为以句法初始成分和句法规则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化的运算系统,其内在特征与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因素关系不大。汉语语法描写传统基本上也是以这种“词典+句法规则”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为前提(Taylor 2004)。这一思路的直接要求是作为初始成分的词类必须得到清楚的界定,否则这样的形式模式难以运作。

      与抽象化倾向相反,对语法本质的具体化看法在不同程度上都认为语言的实际运用决定了语言表征系统的特点。这一倾向近来在理论界的影响很大,甚至体现在形式化的理论如中心短语驱动语法(HPSG)以及词汇功能语法(LFG)的一些最新发展上(Hay and Bresnan 2006; Bod 2006)。其中似乎颇为极端的一个思想,是以大量心理学实验为证据,否定先验的抽象语法系统的存在,认为语法的心理表征来自于对具体语言经验实例的储存、范畴化或类比概括,这被称为以范例为基础的语法模式(Hay and Bresnan 2006; Bod 2006; Bybee 1998,2006; Bybee and McClelland 2005; Taylor 2008)。另一方面,认知语法历来强调语法以使用为基础,这正好与强调范例的语法理念吻合(Langacker 1987b,1988,1999)。认知语法把语法系统处理为主要由符号单位构成的巨大的范畴化网络系统,而符号单位是对实际言语用例的不同程度的抽象:既可以是高度抽象的单位(称为范型单位,即schema),也可以是具体的语句(如常用的习惯性语句,即prefabs)。语言心理表征系统的特点取决于用例和相关模式的使用频率(token/type frequency)。在这一思路下,语法系统与语言使用自然没有明确界限,因而认知语法是一个以使用为基础的动态模式(Kemmer and Barlow 2000; Tomasello 2003; Diessel 2004; Debrawska 2004;张韧2006)。Langacker(1987b:59)和范例论者如Bybee(2006:716-718)等人都指出,用例的首次出现就会在记忆表征系统中留下印迹,而储存在记忆中的具体用例在语言的产出与理解过程中比抽象的范型单位更容易被激活,从而解释自然语言的在线处理何以如此迅捷。

      从上面描写的以使用为基础的语法观来看,词类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地位呢?在以范例为基础的模式下,抽象的语法范畴如词类完全没有理论地位。在认知语法看来,按照范畴化网络关系组织起来的语法表征系统可以容纳不同抽象层次的单位。如果把词类分析为高层次的词汇范型(lexical schema,Langacker 1987a,2005),那么,同其他高度抽象的范型一样,词类在实际言语过程中的作用也十分有限(见第3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