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词工作的振兴与发展

作 者:
刘青 

作者简介:
刘青,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原文出处:
语言文字应用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了。从那时起,国家就十分重视科技名词规范化在发展科学技术中的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从此中国的科技名词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科技名词工作沿科学发展之路不断进步的重要意义。

      科技名词命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与中国具有高度发达的古代科技分不开的。英国著名的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认为,在第3~13世纪的千年之中,中国的科技、文化曾保持着一个让世界望尘莫及的地位。另据卢嘉锡院士主编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分类计算,第1~15世纪中国科技成果数量占世界的百分比为:数学39%、物理学81%、化学62%、天文学62%、地理学68%、生物学88%、农学91%、医学83%。这些统计数据可以说明,在16世纪前的科学技术方面,中国确实走在世界前头,尤其是唐宋时期,全面辉煌。伴随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从事科学技术实践的同时,也在从事着命名、定名工作,并形成了适应汉语发展规律、体现汉语特征的命名方法。在《山海经》《墨经》《算经》《论衡》《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诗经》《尔雅》等浩繁的科学著作和文献中,这些科技名词广泛可见,它们承载着中国古代丰富的科学知识。是中国古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科技强,则名词工作盛,反之亦然。中国古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带来了名词工作的繁荣。但是在近代,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中国的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在从明朝末期开始的“西学东渐”进程中,要引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必须首先翻译和引进科技名词术语。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使得科技名词的翻译、引进中存在大量不规范和不统一现象,到了清朝末期,科技名词的翻译和使用混乱情况尤其严重。因而在1908年,清政府学部的审定科编纂了《物理语汇》和《化学语汇》;1909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官方科技名词编订机构——科学名词编订馆,编订了《数学名词中西对照表》,开启了近代科技名词工作的先河。

      新中国建立,使科学事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科技名词工作也同样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即于1950年4月6日批准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任命郭沫若为主任委员,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文学艺术以及时事等五个组,并在有关规定中指出:“统一工作委员会均由有关自然科学学会及研究机构分别提名,科学院遴选后,由文委审核后聘定。”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成立后,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自然科学组的工作,其工作范围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工程和农学等。当时聘任的科学家达150人,其中著名科学家有: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冯德培、茅以升、吕叔湘等。20世纪50年代,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集中力量审查了几十种学科名词草案,对学术交流和新学科、新概念的引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文革”期间,科技名词工作不幸中断。

      科学的春天的到来,使中国科技名词工作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1978年3月,中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掀起了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新高潮。新的思潮、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新的学科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了及时应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中国科学界,特别是老一辈科学家十分关注反映这些新思维、新理论概念的新名词的审定与统一,力求定名(译名)准确,避免混乱使用。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纷纷提出恢复和建立科技名词的审定与统一机构,推动中国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工作。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决定以中国科学院牵头,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院士出任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联名上报国务院,请求批准。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联名上报的《关于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报告》。

      1985年4月25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胜利召开。全国名词委一经成立,即积极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及学术交流,加强与国际术语机构的联系,并通过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及时公布审定工作成果,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87年国务院下发文件明确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无疑,全国名词委成立并经国务院授权,使中国科技名词规范和统一事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全国名词委成立20多年以来,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成长,在前进中扩展,在调整中跃升,在创新中跨越,取得越来越丰硕的成果。

      (一)在发展中成长。全国名词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科技名词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国数千位科学家组成一个整体从事系统的名词审定工作,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事业,对中国科技名词工作来说是有历史意义的大事。自那时开始,科技名词工作一直在健康快速发展。全国名词委的审定工作始于自然科学各个学科,1986年进入工程技术领域;2000年社会科学领域以语言学为先导,开始社科名词审定工作;到2008年,军事科学领域也相继开展了名词审定工作。目前,全国名词委已建立了71个学科分委员会,审定公布了75种科技名词,初步建立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名词体系。这些重要成果是在国家关怀重视、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亲身参与下取得的。

      (二)在前进中扩展。全国名词委在循序发展各学科名词审定公布工作的同时,开展了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协调统一工作。海峡两岸的分隔,使得两岸的科技名词存在着严重的不统一。如计算机科学,两岸就有60%左右不一致。相对情况较好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也有大约20%的不一致。鉴此,全国名词委始终把统一两岸科技名词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在困难重重之中探讨和利用各种渠道推动两岸名词对照和统一工作。令人兴奋和鼓舞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把探讨大陆与台湾科技名词统一列入了共同协议之中,海协会明确全国名词委为两岸名词工作的牵头单位。自此,全国名词委一直坚持开展这一项重要工作。至今,两岸专家已开展了近30个学科的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并出版了十几本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促进了海峡两岸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