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碑文、墓志铭、邈真赞等人物传记资料,是敦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晚唐五代时期敦煌乃至中国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地理、民俗以及石窟考古、佛教艺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汉语词汇史上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笔者在阅读这些文献资料时,发现由于文字通假、异体字以及音同形近而讹误等缘故,有些词语释读不通,而各种辞书亦未加收录疏解。现选取数例,参照有关的传世文献略加考辨,敬请方家指正。文中所引碑铭赞例句,其篇名、编号以及页码均以业师郑炳林先生的《敦煌碑铭赞辑释》为据[1]。 休庇:亦作“庥庇”,荫庇、庇护。 P.3608《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休庇一郡,光照六亲。”[1]21 按:《说文·木部》卷6上:“休,息止也。从人依木。许尤切。庥,休或从广。”[2]又《尔雅·释言》卷3:“庇、庥,癊也。”[3]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庥,字又作休。”[4]《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传》卷97下:“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颜师古曰:“山足谓陵下也。休,荫也。”[5]引申为荫庇。汉代桓谭《新论·识通》:“俭省约,以惠休百姓。”[6]《周书·静帝纪》卷8:“藉祖考之休,凭宰辅之力。”[7]皆“休”用作“荫庇”之例。是故可知,“休”、“庥”二字古通用,此处“休庇”即“庥庇”,意为“荫庇、庇护”。P.4640《大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恩洽敦煌,庇庥家井。”[1]42文中“庇庥”即“庥庇”之同素异序词。 典籍中不乏“休庇”与“庥庇”二词的用例,如宋祁《请复唐驮幕之制》:“故无幕奕则士卒无所休庇,无驮物则士卒须自负荷。”[8]元代安熙《神主入祠堂致告文》:“凡今日之子孙,孰非蒙其休庇者耶!”[9]明代程敏政《吴山阴侯贺公庙告文》:“荷神休庇,没齿难忘。”[10]再如南宋滕强恕《仰山正祠祷雨文》:“厥任尤重,方将邀福于神,以其所庥庇袁人者,推之一道百城之广。”[11]宋代宋敏求《贬田承嗣永州刺史诏》:“夫宰相者,所以匡辅王室,庥庇生灵。”[12]明代黎遂球《南海神祠碑记》:“籍祝融之庥庇,乘风潮而往来。”[13] 《汉语大词典》“庥庇”下仅引宋代李纲《与赵相公书》“幸比岁稔,粗免旷败,亦皆相公庥庇之德”一例[14],且时代略晚。“休庇”一词则失收。 乘柸:亦作“乘杯”,泛指乘船。 P.4640《吴和尚赞》:“乘柸既往,掷钵腾飞。”[1]85 按:《字汇·木部》:“柸,古杯字。”[15]如《史记·孝文本纪》卷10:“十七年,得玉柸,刻曰:‘人主延寿’。”[16]《乐府诗集·舞曲歌辞·晋柸盘舞歌》:“舞柸盘,何翩翩,举坐翻覆寿万年。”[17]皆为“柸”与“杯”古时通用之例,故此处“乘柸”即为“乘杯”,语出南朝梁代释慧皎《高僧传·神异下·宋京师杯度》:“杯度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度水,因而为目。”[18]后泛指乘船。 “乘柸”一词,《汉语大词典》失收。然典籍中亦有其用例,如宋代倪涛《六艺之一录》卷120载《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禅大法师碑铭并序》:“包杖锡之规模,蹑乘柸之懿躅。”[19] 开矇:亦作“开蒙”,谓使人摆脱蒙昧。 P.4660《勾当三窟僧政曹公邈真赞》:“门徒泣诉,永阻开矇。”[1]110 按:《经籍纂诂》卷1:“矇与蒙古字通。”[20]《文选·长杨赋》:“乃今日发矇。”李善注:“《礼记》曰:‘昭然若发蒙矣。’矇与蒙古字通。”[21]又《白孔六帖·瞽宗七》引《诗》曰:“蒙瞍奏公。”[22]今《诗·大雅·灵台》作“矇瞍奏公。”[3]525《楚辞·七谏》:“冀幸君之发矇。”洪兴祖注:“矇一作蒙。”[23]据此可知此处“开矇”即为“开蒙”,意为使人们摆脱蒙昧。 典籍中有很多“开矇”与“开蒙”二词的用例,如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卷20:“表灵降世,敷演开矇。”[24]元代蒲道源《闲居丛稿》卷8:“父生母鞠报能全,代死开矇事灼然;不待仙禽鸣且集,孝声久已闻于天。”[25]明代梅鼎祚《释文纪》卷4:“谈能雕饰,照足开矇;怀抱之内,豁尔每融。”[26]再如唐代释皎然《杼山集·志公赞》卷8:“剺形骇俗,借缋开蒙;常携刀尺,精息谁通。”[27]清代魏荔彤《大易通解》卷4:“蒙而蛊,何利之有?无攸利者,不能开蒙,即不足干蛊矣。”[28] 《汉语大词典》“开蒙”在“使人们摆脱愚昧”项下仅引南朝梁代沈约《瑞石像铭》“表灵降世,演露开蒙。惟圣仁宇,宝化潜融”一例,“开矇”则漏收[29]。 记固:亦作“记故”,史事,故实。 P.4660《河西都僧统翟和尚邈真赞》:“邈生前兮影像,笔记固兮嘉祥。”[1]175 按:此处“记固”当用为名词,与上句“生前”相对。“笔”则应与上文“邈”的词性一致,用如动词,其义为“记述、写作”。然文中的“记固”释读不通。《战国策·赵策二》:“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吴师道补正:“固,故通。”[30]《史记·鲁周公世家》卷33:“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裴骃集解:“徐广曰:‘固,一作故。’韦昭曰:‘故实,故事之是者。’”[16]1528由此知此处“固”与“故”当为同音借字,“记固”即为“记故”,意指史事或故实。如汉代王充《论衡·齐世》:“世见五帝、三王事在经传之上,而汉之记故尚为文书,则谓古圣优而功大,后世劣而化薄矣。”[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