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是“8+1武汉城市圈”中离武汉最近的一个城市,城区坐落在离武汉市区不到一百公里的京广铁路线上。尽管如此之近,然咸宁话属赣方言系统,武汉话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系统,咸宁人说本土咸宁话武汉人是听不懂的。 由于武汉是省府所在地,是湖北的经济文化中心,多年来咸宁人不只是读书、开会、看病、做生意等要经常跑武汉,平常人家有大一点的事情或过年过节也都要到武汉采买东西,语言的接触是极其频繁的,咸宁人一般都会三种用语:咸宁话、武汉话、普通话。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咸宁与武汉的联系日益紧密,方言间的接触变异大大加快,以致在温泉、咸安城区产生了一种新的融合型用语——咸宁武汉话,其特点是:大量改用武汉话的词汇,语音上向武汉话靠近,以不妨碍相互交流为度,同时保留咸宁话的主要语音特征,如保留咸宁话的六个声调尤其是人声调的运用、鼻化元音
![](/jpg/H1/2009/H1Ta143.jpg)
的使用等,形成很多有趣的方言接触的变异现象。 本文主要以咸宁话中“女称男化”的称谓词在与武汉话接触中发生全面改变为例,分析这些称谓词的历时演变源流和地域方言的交互影响,探讨其接触变异的样式和规律。由于这种接触变异随时都在持续地发生和发展着,需要划出一定的时段和方言点来定位,才能作比较以看出变异的轨迹,我们选择20世纪80年代作为时段界线,此前的咸宁话变异较小而保持其本土方言的各项基本要素,此后变异明显,向武汉话(有时是普通话)靠近的成分日见加多。为描写的细致与准确起见,选定笔者的母语咸宁市咸安区的高桥话(高桥镇,离咸宁城区不到三十公里)为列举例证的方言点,也就是说,本文所举未变异以前咸宁方言词是80年代以前高桥人的口语用词,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整个咸宁话通用的。
![](/jpg/H1/2009/H1Ta43.jpg)
一、女称男化“哥”的消变(附“宝”) 咸宁话中,同父母(或同父、同母)的年长男性单称“哥
![](/jpg/H1/2009/H1Ta44.jpg)
”或“我哥
![](/jpg/H1/2009/H1Ta45.jpg)
”,可称“大哥、二哥、三哥……”,可取其名字或其中的一个字称“某哥、某某哥”如“龙哥、炎哥、初哥、龙佑哥……”。姐夫背称“姐夫哥、一哥”面称“哥”或“某(某)哥”;舅兄背称“舅佬”,面称也是“哥”或“某(某)哥”。堂兄背称“叔伯大哥”、表兄背称“表哥”,面称都是名字加哥的“某(某)哥”,表哥还可面称“老表(哥)、某(某)老表”。 咸宁话女称男化最典型的表现,是同辈年长女性称“哥
![](/jpg/H1/2009/H1Ta44.jpg)
”。亲姐姐背称“大姐
![](/jpg/H1/2009/H1Ta46.jpg)
”,面称是“哥、某(某)哥”,与兄同称,如“平哥、英哥、细菊哥……”。堂姐背称“叔伯大姐”,表姐背称“表姐”,表嫂背称“表嫂”,面称都是“某(某)哥”。嫂子也可面称“阿嫂
![](/jpg/H1/2009/H1Ta47.jpg)
”或“大嫂、二嫂、三嫂……”,更多是称“某(某)哥”。妻子的姐姐背称“姨姐”,面称也是“某(某)哥”。 与“哥”对应的,亲弟弟、妹妹、弟媳背称“(我)老弟
![](/jpg/H1/2009/H1Ta48.jpg)
、老妹
![](/jpg/H1/2009/H1Ta49.jpg)
、弟媳
![](/jpg/H1/2009/H1Ta50.jpg)
”,面称男女都称名字或“某(某)宝
![](/jpg/H1/2009/H1Ta51.jpg)
”,如“炎宝、龙佑宝、平宝、细菊宝……”,跟父母、大人们叫法相同。堂弟、堂妹背称“叔伯老弟、老妹”,面称都叫名字或“某(某)宝”。背称“妹夫、弟媳、姨妹”的,面称也通通叫名字或“某(某)宝”。背称“表弟、表妹”,面称可以是“老表、某(某)老表”,更多叫名字或“某(某)宝”。 武汉话中,“哥哥
![](/jpg/H1/2009/H1Ta52.jpg)
、弟弟
![](/jpg/H1/2009/H1Ta53.jpg)
、姐姐
![](/jpg/H1/2009/H1Ta54.jpg)
、妹妹
![](/jpg/H1/2009/H1Ta55.jpg)
”面称分别清晰,不混称,只是都叠音成双音词,且后一音节都读轻声。“姐夫、妹夫、表哥、表弟”与“嫂子、弟媳(妇)、表妹”等都有明确的性别称谓区分,都是双音节词,女性不称“哥”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