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引言 动趋式“V起来”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有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单个专题性的论著就有吴洁敏(1984)、房玉清(1992)、刘月华(1998)、张国宪(1999)、贺阳(2004)、李敏(2005)、唐正大(2005)、张谊生(2006)等。这些论著对“V起来”的意义、用法和语法化做了细致的描述,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V起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种基本的语义类型(贺阳2004等);二是认为“V起来”中“起来”的意义和功能已经发生从趋向动词到动态助词的虚化,分为“
”和“
”两大类(李敏2005等);三是把“V起来”分为自由的和黏着的,自由的“V起来”与第一种观点一致,粘着的“V起来”在句子中作话题,“起来”是话题标记(唐正大2005)。这些著述对“V起来”语义的分析,在各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V起来”语义的分化发展及其各个意义之间的联系解释得还不够。我们感到,“V起来”的各个意义之间应该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理据,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 一、从位移义到结果义 (一)A组“V起来”。先来看下面例句: ①陈玉英从沙发上跳起来。① ②张全义从小床里把儿子抱起来。 A组中“V起来”有的表示主体位移,主体发出动作,自主向上位移,如例①,有的表示客体位移,主体发出动作致使客体向上位移,如例②。其中动词有的具有[+趋上]特征,如“跳”,有的不具有[+趋上]特征,如“抱”,但整个“V起来”具有[+趋上]特征,可以受表示空间起点的介词词组修饰,如“从沙发上”、“从小床里”,“起来”表示趋向。 以上描述的是基本的物理空间位移,它还可以通过隐喻扩展到其他抽象认知域。例如: ③主意容易打,执行的勇气却很不易提起来。 ④那些终年穿着破乱的军服的兵士,……都从愤怒里站起塞,掉转了枪口,打死了长官,成千的反叛了。 ⑤后来梁局长当了局长,就把贺玉梅提拔起来当局团委书记。 例③的位移体“勇气”被看成空间实体;例④的运动起点“愤怒里”被想象成空间实体;例⑤的“提拔起来”是隐喻投射到社会地位方面:从较低的社会地位到较高的社会地位。 (二)B组“V起来”。请看下面的例句: ⑥和点泥,把打住的野物糊起来。 ⑦干鱼一捆一捆积起来,堆放在屋角的一个搁板上。 ⑧那疑窦在她心里渐渐膨胀起来。 B组的“V起来”比较多,其中动词有的具有[+隐存]的语义特征,“V起来”表示由外到内、由显到隐的变化,如例⑥;有的具有[+聚拢]的语义特征,“V起来”表示由分散向集中、由四周向中间聚拢的过程,如例⑦;有的具有[+突起]的语义特征,“V起来”表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渐变,如例⑧。“V起来”都没有[+趋上]特征,“起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实现,“V起来”表示结果。 从动词的语义看,有的表示具体动作,如“躲、抓、埋”等;有的表示抽象行为,如“创办、组织、集中”等。从位移体的语义看,有的指向具体事物,如例⑥“打住的野物”;有的以隐喻的方式指向抽象事物,如例⑧“那疑窦”。 B组“V起来”描述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凸显其结果状态,“起来”表示“完成”。“起来”表示完成的理据在于:“V起来”表示的物理空间运动是一个有起点、有终点的位移过程,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也是一个有起点、有终点的变化过程,两者具有相似性。用具体的空间运动过程来表示抽象的事件发展变化过程,这是隐喻的作用。具体地说,这是空间运动的路径在事件范域的隐喻投射,即路径被隐喻理解成事件的发展过程。除隐喻外,还有转喻的作用。转喻是在同一个理想化的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中,一个概念实体(喻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本体)提供心理可及性(mental accessibility)。(Radden & K
vecsesl999)“理想化的认知模型”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完形(gestalt),完形的各个部分能互相激活,部分能激活整体,整体能激活部分。转喻的完形心理基础是“相邻原则”和“凸显原则”,其认知方式是以事物易感知或易理解的部分来代替事物的整体或事物的另一部分。Lakoff(1987)指出意象图式之间存在某些非常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引申出一词多义。自然的意象图式转换在构成意义的放射形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路径图式”和“终点图式”存在着转换关系,即“路径一路径终点”。运动路径通过隐喻投射到事件范域,路径的终点得到凸显。路径的终点成为注意的焦点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人们在观察一个运动物体时总是习惯追随其路径,直到其停止,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其所处的位置。相对来说,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常具有较高的显著度。根据转喻认知规律:用显著的转喻相对不显著的。相对而言,路径终点比路径显著,因此,终点转喻路径整体,终点蕴涵完成,所以“起来”具有完成义。由此可见,“起来”表“完成”是通过“隐喻”和“转喻”引申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