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语境到认知语境

——语境理论的动态发展

作 者:
童珊 

作者简介:
童珊,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原文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语境,语言环境或言语环境的简称,是语用学、语义学、语体学、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等学科中的一个基本和核心概念。语境研究的发展可谓历时久远。本文通过回顾传统语境的提出,指出传统语境的局限性在于过于包罗万象,是一种静止的语境观,忽视了交际双方的构建作用,然后进一步分析了认知语境的发展和贡献,指出认知语境是在传统语境理论基础上的进步,揭示了语境理论发展的动态过程。

      一、传统语境的提出及其局限

      语境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他曾多次讨论词语的不同语义以及意义的理解依赖于不同语境的问题。1884年,西方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分析哲学之父”戈特劳伯·弗雷格(G.Frege)在《算术基础》一书中提出,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区分开来,就必须把语言置于语境中去寻求它的意义。美国哲学家、现代逻辑的奠基者之一的C.S.皮尔士发现,对于人称代词和表示时态的词的理解就必须参照具体的语境才能确定,皮尔士将这些词汇称为“指示符号”。①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其1916年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区分了语言(langue)与言语(parole),其中涉及了语境理论方面的分析,他的言语就是语境下的语言行为。虽然这些学者们都未能将语境作为一个理论卜的概念加以研究,但语境理论已粗具雏形。

      “语境”概念的正式提出一般被认为是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开始的。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两本著作中:《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1923)和《珊瑚园及其魔力》(1935)。他在《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中,提出并解释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他认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的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马氏通过对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居民的语言进行观察研究后得出结论,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什么也不能代表,因此,话语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有意义。他指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之中,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语言。这种语境即马氏提出的“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②

      马氏关于语境的阐述得到众多语言学者的认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重新界定语境。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R.Firth)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氏的观点,认为情景语境和言语功能类型的概念可以抽象为纲要式的结构成分,从而适用于各种事件。此外,语境不仅包括话语的上下文和交际活动的背景,还应包括话语的文化背景以及交际双方的个人背景。弗斯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在语境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独特的意义理论,使得语境这一术语在语义学中广泛使用。另一位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1964)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语言,汲取前人的思想,将意义研究与语言形式、语言功能和语言环境紧密结合。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从语境成份构成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语境的理论,他认为懂得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是人们掌握言语程度的重要标志。③

      传统语境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日益发展成熟。根据传统语境的观点,语境是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以及话语的意义。从广义上来讲,它包含了社会文化形态的方方面面,从狭义上讲,它仅指交际双方语言使用时的具体环境。虽然传统语境对当时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语用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其局限性还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传统语境概念几乎是个包罗万象的范畴,但是,把一切社会现象、一切自然现象和人类本身的一切都当成语境的说法,是不太准确的。判断语境的构成因素要同其功能和具体的语用行为结合起来,如果失去了和具体语用交际的联系,没有对语用交际产生影响,也就没有充当语境的资格。

      其次,传统语境观把语境看作一个静止的概念,认为它是固定的,不会随言语交际的发展而变化。传统语境观考虑的是哪些语境因素影响语言的使用,包括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说话人的性别、年龄、级别和社会地位、交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交际的形式和正式程度等等。它强调语境的客观本质,突出语境在交流过程中的解释和规范作用。但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对话进行仔细研究后,我们会发现语境是充满活力的,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交际双方会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对语境加以控制,力图建立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语境。

      第三,传统语境观忽视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作用,把交际双方置于被动位置,认为交际双方受控于语境。实际上,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还具有积极的参与作用,他们既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同时又能利用各种交际手段来操纵语境因素。说话人可以构造语境,为以下的言语交际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以便有效地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二、认知语境理论的发展及其贡献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以及对语言交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语境又有了新的认识。1986年,斯佩尔博(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中的关联理论,即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是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认知倾向于最大程度地增加关联,这就是关联原则。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为了揭示语言交际的认知状态和推理模式,斯佩尔博和威尔逊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认知语境观,使语境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斯佩尔博和威尔逊认为,语境是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而理解每一个话语所需要的语境因素是不同的。因此,听话人要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为每一个话语构建新的语境。④意义的推导离不开语境因素,但不一定要依赖具体语境,因为语言使用者通过经验或思维已把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这种语境因素内在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大脑中的认知语境,人们在交际中所依赖的往往就是这种认知语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