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时关系和历时轨迹的对应

——以动态助词“过”的演变为例

作 者:
彭睿 

作者简介:
彭睿,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语法化链涵盖了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二者之间有着对应关系,因此共时维度是研究历时维度的重要依据。《朱子语类》中趋向动词“过”和动态助词“”和“”之间的关系,很好地反映了三者的历时渊源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也证实了这种假设的合理性。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8 期

字号:

      1. 引言

      本文通过动态助词“过”历时演变的个案研究,来探讨和语法化链(grammaticalization chains)相关的理论问题。语法化链涵盖了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dimension),二者相互对应。我们假设,共时维度各环节的关联方式可以作为推溯语法化项历时演变脉络的重要依据。

      1.1语法化链理论及相关推论

      我们关注的不是语法化链理论本身,而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两个推论。

      1.1.1语法化链的参数

      语法化链的概念可追溯到Heine & Claudi(1986)和Craig(1991)等,其系统性论述则见于Heine,Claudi &Hünnemeyer(1991)、Heine(1992)及Heine(1999)。如图1所示,这种“链”关系体现为相邻阶段特征上的共性(Heine,Claudi & H ü nnemeyer,1991; Heine,1992)①:

      

      图1 语法化链

      “链”关系可用如下两个主要参数来描述(根据Heine,1992:350-361概括整理):

      1)语法化程度:语法化链终端是始端的一种语法化形式;离始端越近,语法化程度越低。不同环节可以互为定位依据:距离越近,语法化程度和语义差别越小。

      2)概念关系:历时维度的始端和终端分别代表了最早和最晚发展阶段。始端的概念内容最具体,终端最 抽象。始端和终端的聚合变异性和组合变异性程度分别为最高和最低②。

      1.1.2 两个维度对应的层次及相关推论

      语法化链同时具有历时维度和共时维度。为方便起见,我们称历时维度各环节为“历时阶段”,而称共时维度各环节为“共时变体”。二者的关系如图2所示。笼统地说,这是一种对应关系。我们的理解是,这种对应关系的内涵应该包括如下三个层次:

      层次Ⅰ:个体对应(correlation of individual items)

      共时变体的语法化程度依序递增,与各历时阶段的先后顺序相一致,所以历时阶段和共时变体在各自维度上的位置对应。如历时维度的始端(最早阶段)和终端(最晚阶段)分别对应于共时维度的始端(语法化程度最低)和终端(语法化程度最高)(Heine,1992:346-354)。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共时变体是历时阶段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遗迹。

      层次Ⅱ:相邻环节关系对应(correl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djacent stages)

      共时变体和与之对应的历时阶段的语义语用及形态句法特征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关键是相邻共时变体之间的特征差异和相邻历时阶段之间的特征差异具有相似性。换言之,相邻共时变体的特征差异往往就是与之对应的相邻历时阶段之间关系的一种映射。如在图2里,历时阶段4和5与共时变体4和5之间的特征差异应该是一致的。

      层次Ⅲ:演变规律对应(correlation of evolutionary rule)

      相邻共时变体之间的差异可以看作一种动态的特征变化的结果。既然两个维度的相邻环节之间的特征差异是一致的,就可以认为相邻共时变体的特征变化规律和相邻历时阶段的特征演变规律之间具有一致性。

      根据这三个层次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做出两个推论:

      推论Ⅰ:由共时关系推溯历时轨迹。假定一个语法化链的各个共时变体在某一时期较活跃,而相关语法化项的历时语料不丰富,那么理论上就可以根据共时变体之间的关系来推溯相对应的历时阶段之间的演变脉络及其赖以发生的语义语用和形态句法环境。这种由共时推溯历时的做法的可靠性大小,取决于共时变体所在历史时期。这一推论实为相似规律之间的相互印证,其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就是第三层次的对应关系。

      推论Ⅱ:“共时参照平面”及其有效性语法化链总是相对于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较早历时阶段可能在这些历史时期保留下来,成为语法化程度不等的共时变体。这些历史时期可称为“共时参照平面”,既可能是语法化成项产生的时期,也可能是更晚的一个或数个历史时期。

      

      图2语法化链的共时维度和历时维度

      ←—→号表示历时阶段与共时变体的对应关系

      推论Ⅰ的合理性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对推论Ⅰ来说,不同共时参照平面的价值不相等。语法化成项产生的历史时期往往较完整地保留了语法化链的各个历时阶段,因而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其演变脉络。由于语言的不断发展,此后的各共时参照平面都可能依序而“失真”程度加深。我们称语法化成项产生的历史时期为“有效共时参照平面”。例如,汉语处置式标记“把”产生于隋唐时期,而“把”在由动词到介词的演变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历时阶段很可能在隋唐时期继续存在,那么这一时期就是“把”演变的共时参照平面。宋元白话和现代汉语中也有“把”的不同共时变体,也都可以看作“把”演变的两个共时参照平面。但“把”在唐宋以后继续发展,不论在语义语用还是形态句法特征上都有了新的变化,使得唐宋以后的汉语历史时期作为“把”演变的共时参照平面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所以对“把”由动词到介词演变的语法化链来说,隋唐时期就成为其唯一的有效的共时参照平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