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朝永,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上海 200241); 邵志洪,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上海 200237)。

原文出处: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使役概念表达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中典型使役事件的临摹或概念化。英汉语对使役概念的表达存在不同的词汇化模式。英语倾向于由使役动词本身实现使役意义,侧重词汇手段;而汉语则倾向于在附加语中表达使役意义,侧重句法手段。英汉语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研究表明,在使役概念的语义范畴内,英语使役表达的词汇化程度较高,而汉语则相对较低,这一认识对语际翻译与外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7 期

字号:

      1.引言

      对于同一语义范畴,一种语言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既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大相径庭之处。Banczerowski(1980:336)指出:对于同样一个在语义上较为复杂的概念,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这种表达法就称为综合性表达法(synthetic expression);如果用一个短语表达,这种表达法就称为分析性表达法(analytic expression)。使役化结构或构词(causatlvlzation)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们对事物因果关系认识的语言表征之一(潘艳艳2005;张京鱼2001)。

      使役概念在语言中的表达存在两个集合,一个是语义范畴,一个是表达形式。词汇化过程就是两个集合之间的映射过程(严辰松1998),不同的语言有不尽相同的映射方式,形式和语义的对象关系在语言间存在差异。张辉(2004)认为,使役概念是来自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结构被映射到第三个空间中,即整合空间,从而形成概念整合。概念整合的结果是把几个概念结构整合到一个概念单位中去。而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看,汉语是分析型(analytic)为主的语言,英语是综合型(synthetic)向分析型发展的语言(邵志洪2005:7)。英汉语在使役概念表达上存在综合与分析的不同倾向。如:

      (1)a.He made me disappointed.

      (1)b.He disappointed me.

      (2)a.他使/令/叫我失望。

      (2)b.*他失望了我。

      上例中的(1)a和(2)a属于使役概念的分析表达,或称句法表达,而(1)b和(2)b则为综合表达,或称词汇表达,显然(1)b在汉语中说不通。针对上例中使役概念表达这一语义范畴,即:

      [[x ACT][CAUSE y[GO/BECOME disappointed]]]

      英语中存在对应的两种表达法,既可单独在动词中实现使役意义,又可由动词加附加语表示;而汉语则只能通过使役标记“使”加上附加语“失望”这一分析表达法来实现使役意义,即由动词以外的辅助成分表示致使完成。Talmy(2000 Ⅰ:261-278)从语义范畴出发,考察了致使事件的组成成分与语言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探讨形式表达语义的方式,即语言的词汇化模式(lexicalization patterns)。本文结合Talmy(2000 Ⅰ)与严辰松(2005)关于“实现”事件构架的观点,考察英汉语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探讨两种语言表达使役概念的常规,以及英汉使役动词的词汇化程度与认知动因。

      2.使役概念的语义范畴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虑,使役结构是对客观世界中典型使役事件的临摹或概念化(熊学亮2004)。典型使役事件是指由一事物引起另一事物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可观察结果的动态事件。用语言符号来表示就是(x ACT)致使(y)发生变化,从而造成(GO/BECOME disappointed)这一结果。使役概念的语义范畴包括四个要素:致使主体(x)、致使客体(y)、致使动作(cause)和致使结果(disappointed)。致使概念即是致使主体通过致使动作对致使客体施加影响,从而导致某一结果产生。Talmy(2000 Ⅰ:481)将其表示为下图:

      

      Talmy对运动事件与表“实现”事件的研究表明,运动与动作“实现”具有相同的概念化模式(conceptualization)。致使概念的构架事件是“致使主体通过致使动作对致使客体施加影响,从而导致某一结果产生”,即事物通过转换(transition)达到目的和结果。致使事件的核心是“实现结果”,相当于运动事件中的“移动到达目的地”。致使概念中表达致使结果的是致使主体对致使客体施加一定影响而产生的“使动致使结果”和“状态的改变”。严辰松(2005)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使动致使结果”中的施动,指的是施事(致使主体)有意施行某一动作或行为,有别于非使动和自动。施动性动词(使役动词)是及物动词,其作用于受事(致使客体),后者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

      根据Talmy对“实现”事件的研究,我们认为“使役”事件作为一个语义范畴,实现使役意义所涵盖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应包括:动词词根(verb root)和附加语(satellite)来分别和共同表达,动词词根和附加语构成使役动词复合体(verb complex),我们称为使役动词。

      Comrie(1981)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使役结构在形式上是一个连续体,以词汇使役为一端,分析使役为另一端,呈连续的渐变状态。Comrie将使动句称为“分析的”使役结构,把词汇使役称为“形态的”使役结构,又把形态使役结构细分为零位使役,即无语音值粘着语素使因(如:annoy,使……生气)和缀合使因形式,即有语音值的粘着语素(如:flatten使……变平)。而使役结构在语义上也存在连续性,从语义上看,使役结构可分为“直接使役”和“间接使役”①两大类(黄锦章2004),从直接使役到间接使役也是一个渐变过程。在使役概念表达上,使役结构可分为三类:词汇型使役,形态型使役和分析性使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