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人才。得体性则是言语交际的最高境界,是衡量外语教学效果的最高标准。因此,外语教学与言语交际有密切的联系,言语交际的得体性应是外语教学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言语得体是交际的根本原则 言语得体、衣着得体、行为得体是待人接物、人生处世的重要原则。它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这“三得体”中,言语得体是放在第一位的,可见言语得体是何等的重要。得体,就是言语要适景切情,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语言,即用语能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与语言环境保持和谐一致、分寸得当。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在交际过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了一个人的形象、品德、学识、气质和修养。言语的适度和恰当,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交际气氛融洽,使生人变熟人,能化干戈为玉帛。所以我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么说效果好,怎么说效果不好。我们不仅要充分关注说话者自己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情况,而且还要充分关注听话者的各种情况,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不同的交际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使交际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教育部考试管理中心颁布的《考试说明》中,对语言技能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能够根据表达的方式、场合、对象、目的的差异,做到语言得体”。1994年考试管理中心在阐释修改后的《考试说明》中再次强调:“语言教学应该特别重视语言得体问题。”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因此,外语教学无疑应重视语言得体问题,而且,由于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外语教学中强调得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总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总是偏重于词汇语法教学,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即使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仍然不能进行顺畅的言语交际,经常出现语用失误,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导致学生在交际中言语表达不得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言语表达的得体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很少从得体角度出发提高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次是不了解对象国风俗习惯和语言习惯,不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再次是缺乏对跨文化交际知识、语用知识的了解,不够重视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方式等语言本身以外的因素。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要想提高言语表达的得体性,就必须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对言语表达得体性的重视。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词组句的正确,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得体。得体,是言语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它探讨的基本语言单位,不是单一的词汇或语句,而是完成一次言语使命的行为。言语得体不是语法或者修辞上的事,而是语言符号之外的事,是跟交际行为所涉及的人、事、社会规范、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有关的事。得体性是言语交际的最基本要求,能否成功地用外语进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者在表达过程中所使用语言的得体性。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既应有这方面的自觉,更应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应着力改变偏重于语言的结构体系、忽视语言交际功能的现象;在讲授语言知识和基本规则的同时,更要讲授语言的得体性。因为,仅仅懂得语言规律,仅仅懂得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还远远不能最恰当、最有效地使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得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和社会语境的支配,受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言语得体须注意交际目的 人们在进行交际时,总会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说话也好,写作也好,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语言形式的采用,必须服从表达的目的,目的决定了言语得体的尺度,决定了言语行为的方式。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有的放矢。在交际中,为了达到目的,表达者必须根据言语信息输出后的反馈情况,控制好自己的言语行为,尤其是要注意言语的分寸感,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其实,交际的目的是针对交际的双方或各方而言的。说话者希望把自己的意愿清楚正确地传达给对方,听话者也希望能正确地把握对方的意图,并作出恰当的、合理的反馈,从而使交际得以正常进行,使各方的交际目的均顺畅地得以实现。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要尽量使自己的言语行为得体。听话者则会仔细揣摩对方的言语目的,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反应。达到交际目的是交际双方或各方的最终目标,因此,包括言语行为的一切行为均要服从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交际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或表明态度,或叙述事件,或描述对象,或抒发感情,或提出问题,或请求帮助,或表示道歉,或表达谢意等。归纳起来大体有4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给予,也就是向他人提供便利,提供帮助,提供精神上的安慰、鼓励、赞扬等;第二种情况是索取,也就是向他人寻求便利,要求帮助,希望得到理解、同情、谅解、支持等;第三种情况是互利,也就是既愿意给予,也需要索取,祈求一种等价等值、互利双赢的交换;第四种情况是既不给予,也不索取,同学聚会,家人亲戚闲聊,包括当下流行的网聊基本属于这种情况。 在这4种情况中,以给予为目的的交际一般较为顺利,说话者处在较为有利的地位,心情较为轻松愉快,但也应注意言语得体,否则,给予也未必成功。我们在给老人过生日祝寿时,常说“祝您长命百岁”。听到这句话,有的老人就很不高兴。他说我已经95岁了,活到100岁只剩5年。你怎么知道我只能活5年呢?我还想活10年呢! 以索取为目的的交际比较困难,说话者处在不利的地位,一般心情都较为紧张甚至压抑。人们到某些机关部门去办事时,哪怕对方态度多么不好,也得忍着,除非不想把事情办成。就连像排队买火车票、应聘时接受面试这样的事,人们在受了气甚至侮辱后,也只能忍受,而不敢反抗,有时甚至还要说好话、倒赔笑脸,这完全是因为交际目的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言语行为的得体性,而不能使性子或动粗。当我要向同事借一本词典时,我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