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关系从句的语法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后置(postnominal)关系从句上[1]199-211,[2]141-70,[3]159-68,[4]213-44,[5]196-203,[6]。基于后置关系从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合前置(prenomind)关系从句,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前置型关系从句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汉语发展史上出现的关系从句主要是前置型的,这为我们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方便。本文将要讨论的就是汉语前置型关系从句的发展及其内在动因。汉语历史上出现过的前置关系从句主要包括“之”字关系从句、无标记关系从句、“底”字关系从句和“的”字关系从句,它们从时间上看构成了一个演变的斜坡(cline)。本文的研究表明,汉语前置关系从句的浮现(emergence)和演变受到了汉语总的语言环境的制约,基本体现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规律[7]。本文还从汉语演变的事实初步尝试为汉语名前各修饰成分建立一个语法关系等级(CR hierarchy)。 二 关系从句的定义 本文在界定关系从句时采用的是Comrie对关系从句的定义:“从句结构必须由一个限定从句(restricting clause)和一个中心语(head)构成。中心语有一定的潜在所指范围,从句则限制其所指范围。从句自身所代表的判断针对整个结构所指必须为真。”[8]143与此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小句。典型的小句是由一个动词和一个或一个以上以名词、代词或代词性词缀形式出现的论元组成的小句[5]175。小句有限定和非限定两种。汉语谓语动词缺少明确的限定形式,因此很难明确区分限定和非限定小句[9];再由于汉语中主宾语省略都较自由,所以本文把不含任何论元的名前动词性修饰语都看作关系从句。它们更接近非典型分词性从句。 三 汉语前置关系从句的演变及其动因 汉语史上出现的各前置关系从句不仅受到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规律的制约,也受到汉语基本语序的深刻影响而表现出独特的句法特征;同时它们与名前的其它修饰成分构成了一个语法关系等级。 (一)“之”字关系从句 1 定语标记“之”浮现的背景 汉语史上最早的有标记前置关系从句是用“之”来引导的,在《易经》中就已出现,如“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其中,从句引导词“之”兼作中心名词和其它修饰成分之间的联接项,称为定语标记。但定语标记“之”却并非来源于关系从句标记“之”,一般认为它源自代词“之”,语法化的环境为
之
[10]389,[11]188,[12],[13]239-288,如“‘麟之趾’的原始意义是‘麟它趾’,‘公侯之事’的原始意义是‘公侯他们事情’”[10]389。王力提到在先秦史料中“之”大多数用来连接名词和中心语,连接形容词、谓语形式(即关系从句)和中心语的比较少见[10]389。我们对“之”在定中结构中的分布所作的语料分析也证实了这点(《左传》统计引自何乐士[14]55-56,其中代词和数词统计是我们的补充①;《孟子》统计引自赵世举[15]172-180②)。统计列表如下: “之”在定中结构中的分布 表一 名词代词数词动词形容词 《左传》2211 3 3 103 30 《孟子》 379 1 2 610 一个词项或结构语法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要有足够高的使用频率。从表中可看出只有
之
结构才符合此项条件,所以,定语标记“之”只有可能源于这一结构中“之”的指代用法。上古汉语“之”主要用于名词与名词之间跟上古汉语频繁使用代词复指有很大的联系;当“之”频繁地用来复指其前的名词时,它就逐渐地丧失了指代的作用,虚化为结构助词[13]239-288。从标记理论[16]72-76的角度看也不难理解这一现象。定语标记“之”实质上为一结构标记,联结各修饰成分和中心名词,但各修饰成分与中心名词从语义或语用上看紧密程度不尽相同。总的说来,代词和数词定指性高,语义或语用上与中心名词关系紧密;关系从句(有的文献中也称作形容词从句,本文通用)和形容词用来确定事物的所指或属性,与中心名词的关系次之;名词修饰语和中心名词语义关系就更为松散,有时仅仅表示时间、地点、范围。代词和数词与中心名词的联结最为紧密,标记也就最简化,接着是关系从句和形容词,最后是名词。由于这里的代词均指人称代词,而指示代词均不可以跟定语标记,我们据此可以初步为汉语名前各修饰成分建立一个语法范畴的粘连等级(bondedness hierarchy③): 指示代词>数词/人称代词>形容词/形容词从句>名词 我们建立的语法范畴粘连等级也与Greenberg语言共性二十④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 “之”字关系从句的可及性及关系化策略 “之”字关系从句的主语、直接宾语和介词宾语都可以关系化,但主语与直接宾语、介词宾语关系化所使用的策略在“所”字结构演化取得修饰名词短语的功能后却不相同:提取直接宾语和介词宾语必须使用“所”,而提取主语却无须使用。例如: (1)主语 1)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史记·蒙恬列传》) 2)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直接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