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形演变以后,有时演变后的字形会逐渐跟源字拉开距离,并最终变成两个不同的字。与之相应,词义也会逐渐分化,并形成各自固定的用法。本文通过“邪”与“耶”、“弟”与“第”两组字的讨论论述了这种演变和分化的过程。 一、“邪”与“耶” “耶”字辞书有“助词”(表示疑问、反问、判断等语气)、“同‘邪’”等用法。《汉语大词典》后一用法音xié,引《洪武正韵》徐嗟切,云:“用同‘邪’。不正当。《敦煌掇琐·太子入山修道赞》:‘众生命,尽信耶言,不解学参禅。’”《汉语大字典》“耶”字音义略同。考伯3833号《王梵志诗·行善为基路》:“偷盗五不作,耶淫五不当。”其中的“耶”字亦用同“邪”。不过“耶”字同“邪”并不限于不正当义。伯2544号刘长卿《酒赋》:“桑落蒲桃看不足,相命唯忧日势耶。”“日势耶”即“日势邪”。又伯2011号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麻韵》:“耶,以遮反,琅耶郡。”“琅耶郡”《说文解字》作“琅邪郡”(参下引)。皆其证。即便用作“助词”的“耶”,古书亦本作“邪”。北齐《颜氏家训·音辞》云: 邪者,未定之词。《左传》曰:“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邪?”《庄子》云:“天邪地邪?”《汉书》云:“是邪非邪?”之类是也。而北人即呼为也,亦为误矣。难者曰:“《系辞》云:‘乾坤,易之门户邪?’此又为未定辞乎?”答曰:“何为不尔!上先标问,下方列德以折之耳。” 考《说文解字·邑部》“邪”字下云:“邪,琅邪郡。从邑,牙声。”段玉裁注:“邪,古书用为衺正字。又用为辞助,如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是也。今人文字,邪为疑辞,也为决辞,古书则多不分别。”“耶”与“邪”用作“助词”时功用完全相同,显然也是一词之异。 那么“耶”与“邪”是什么关系呢?考“耶”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不载。唐颜元孙《干禄字书》云:“耶邪:上通下正。”颜元孙所谓的“通”是指通行已久的俗字。又唐唐玄度《九经字样·阝部》:“郎邪,郡名。……今经典相承郎字玉傍作良,邪字或作耶者讹。”其实“耶”即“邪”的隶变俗字。据《说文》,“牙”字篆文作“
”,“耳”字作“
”,“牙”字隶书或作“
”形(《隶辨》卷二引《魏上尊号奏》),与“耳”字隶书几无区别。《说文解字》“邪”字下段玉裁注又云:“汉碑‘琅邪’字或加玉旁,俗字也。近人隶书从耳作耶,由牙、耳相似。”清顾蔼吉《隶辨》卷六偏旁:牙与耳字相类,从牙之字或与从耳之字无别。《敦煌汉简》已见写作“耶”的“邪”字。 “耶”字产生以后,一直到明代前后,与“邪”字似乎都仅仅是写法的不同,而与字义无涉。《广韵·麻韵》:“邪,琅邪郡名,俗作耶、瑘。亦语助。以遮切。”元李文仲《字鉴》卷二麻韵:“邪,余遮切,《说文》:琅邪郡,从邑,牙声。又疑辞也。《九经字样》云作耶者讹。”明梅膺祚《字汇》首卷“古今通用”下云:“博雅之士好古,功名之士趋时,字可通用,各随其便。”其下所列字有“邪古耶今”。大概都是当时此二字用法的实际反映。但《字汇》及稍后的《正字通》“邪”在邑部,“耶”在耳部,二字分立,用法亦有所不同。《中华大字典》以后的近现代辞书,则这种分立的意味更加明显。书面使用时,作“助词”时类多以“耶”为之,表示邪僻一类的意义时则一律作“邪”,指称琅邪郡时则多作“琊”(上引《广韵》“瑘”又为“琊”的俗写),用法分化了。这是因为楷书通行以后,“邪”“耶”的字形明显不同,人们对二字之间的演变关系越来越模糊,于是便有意无意地把它们当作不同的字处理,并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的用法。 二、“弟”与“第” 《说文解字·弟部》:“
,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段玉裁注:“束之不一,则有次弟也。引伸之为凡次弟之弟,为兄弟之弟,为岂弟之弟。”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弟象绳索束弋之形。绳之束弋,展转围绕,势如螺旋,而次弟之义生焉。”“弟”为次第、恺悌之“第”的古字,没有疑问。问题是“弟”怎么会演变作“第”呢?这却是一个迄今尚未解决的难题。
汉代简牍和碑刻中已见书“弟”作“苐”之例。敦煌写本中则无论兄弟之“弟”还是次第之“第”皆可作“苐”。前者如: 伯3270号背《儿朗伟驱傩》:“兄供(恭)苐顺,姑嫂相爱相连(怜)。” 斯4710号《沙洲阴屯屯等户口簿》:“户阴屯屯,妻男女兄苐新妇僧尼孙侄等贰拾壹人:妻阿常,男君达,新妇阿吕,孙男加晟,孙男昌晟,男像奴,男僧福藏,女尼定严,女定娘,女塠塠;兄苐苐,侄女昤昽;苐纯陁,新妇阿靳,侄男宁宁,侄男鹘子,侄女端端;苐僧胜顶,侄僧皈顺,侄女宜娘。” 北8347(生25)背《诸杂字一本》连抄“姊妹、兄苐、阿姨、阿舅”等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