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者”的形成及其语气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小军,男,1974年生,湖南邵阳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理论及语法史研究(江西 南昌 330022); 刘利,男,1961年生,江苏徐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语气词“者”源于表自指的指代词“者”,“者”本是一个指称标记,功能是名词化;后来表提顿和话语标记功能凸现。这一过程大致开始于战国初,在战国中后期语气词“者”得以形成。提顿词、话题标记、假设语气词具有同一性,这是一条非常普遍的语言共性。汉代以来,带“者”的假设句开始增多,“者”字慢慢沾染上假设语气,与之同时表停顿语气的“者”还大量存在。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主要探讨语气词“者”形成的时代、途径、机制及其语气义。

      “者”作为一个产生于先秦、在中古得到较大发展、而后一直延续使用到清代的语气词,学界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特别是它产生的具体时代、途径以及假设语气义的由来等。语气词“者”源于指代词“者”的虚化,这点为学界之共识,但是对于形成的具体时间、途径及机制,却大多语焉不详。这样,对一些具体语料的分析就存在较大分歧,比如“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语·公冶长》)中的“者”是指代词还是语气词,不同学者可能就有不同处理。从现有资料来看,语气词“者”源于指代词“者”虚化的观点当可以肯定,但结构助词“者”也是从指代词“者”发展而来,那么哪些指代词“者”演变成了语气词、哪些又演变为结构助词或保留了指代词的用法呢?指代词“者”虚化为语气词的途径、时间层次及句法环境还有“者”的语气义又是什么呢?本文从历时角度对“者”的发展演变进行考察,并试图在理论上加以解释。

      一、商周至战国初的指代词“者”

      1.1 在商周金文中,“者”主要假借为“诸”,“者侯”即“诸侯”。在今文《尚书》中,“者”字出现6次,都是指代词。如:

       (1)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夏书·胤征》)

      (2)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商书·仲虺之诰》)

      “先时者”就是“先于规定时间到达的人”,“不及时者”就是“不按时到达的人”,“能自得师者”就是“能够得到军队拥护的人”,“谓人莫己若者”就是“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人”。“者”字居于中心语位置,前面的动词性结构做“者”字的定语。这类“者”都是表示转指的后置代词,指代性非常强。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这类“者”字结构记作“VP者转”。

      《诗经》中“者”出现62次。其中“VP者转”共54次。例如: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

      (4)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小雅·菁菁者莪》)

      另有8例“者”字前面不是VP,而是NP,分别是“駉者”4次、“今者”2次、“始者”和“昔者”各1次。如:

      (5)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鲁颂·駉》,4例都在该篇)

      (6)今者不乐,逝者其耋。………今者不乐,逝者其亡。(《秦风·车邻》)

      从今文《尚书》到《诗经》,可以看到“者”字的使用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不光表现在数量的大量增加,还表现在出现了新的格式“NP者”。“NP者”的“者”4例在“駉”后、4例在时间词后。这类“者”字紧接在单音节名词之后,或主语位置、或宾语位置,很难看作语气词。朱德熙指出是代词,表白指,为指称标记[1]。

      1.2 再来看战国初期文献《论语》和《左传》中“者”字的使用情况。

      1.2.1《论语》中的“者”字共219例,其中“VP者转”189例。“NP者”25例,如:

      (7)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公冶长》)

      (8)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9)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

      (10)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

      较之于《诗经》,《论语》中的“NP者”结构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形式上也有一定发展:一是NP由单音节发展到双音节或多音节;二是NP的范围有所扩大,从人到物、从具体名词到抽象名词似都可以,只是以人为主。

      除了这两类“者”字外,《论语》中还要一类“者”字置于动词性结构或形容词性结构后,却又不表转指的,共5例。如:

      (1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12)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

      这类“者”字大多出现在“……者,……也”句式中,与“VP者转”中的“者”明显不同。“VP者转”中的“者”居于中心语位置,VP是“者”的定语,如“从者”(《八佾》)指“跟从的人”;而“孝弟也者”中的“者”不是中心语,“孝弟也者”也不是指“孝弟的人”,而是指“孝弟”本身。这类“者”其实和前面“NP者”中的“者”同质,那么是指代词还是语气词呢?

      我们先来看两派不同的观点。上面例(7)“鲁无君子者”,朱德熙、袁毓林12分析为表自指的代词。朱文认为“孝弟(悌)”、“闻”这类词是谓词,具有陈述功能,而“者”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动词(形容词)性结构名词化,“者”具有指称化功能;“NP者”里的“者”和这类“VP者”里的“者”是同一个“者”,即都是自指代词(1)。与他们的观点截然不同的是孙锡信[3]、江蓝生[4]、龙国富[5]等,他们都把“鲁无君子者”中的“者”分析为语气词。如江蓝生说道:“‘君子者’即指‘君子’,不可释作‘君子的人’,‘者’的指代义弱化。由于‘者’出现在这个假设句从句的句尾,因此它就起着加强假设语气的作用。也就是说,此句本是假设句,并不是用了‘者’才变成假设句的;‘鲁无君子’这个假设条件分句是话题,‘者’是它的话题标记,起着提顿语气、引起下文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