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言的主观性 要说汉语的主观性,先得说说什么是语言的主观性。“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 1977)大致说来语言的主观性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说话人的视角;(2)说话人的情感;(3)说话人的认识。(参看Finegan1995,沈家煊2001)近些年来,语言学家开始对语言的“主观性”给予充分的关注,这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使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新起的这些学派都强调,语言不仅仅是客观地表达命题和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 语言中的韵律变化、语气词、词缀、代词、副词、时体标记、情态动词、词序、重复等手段都可以用来表达主观性,涉及语音、构词、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举一个例子来看(见Tang1986,Kuno 1987): ①a.张刚打了文丽。 b.张刚打了他的太太。 c.文丽的丈夫打了她。 d.文丽被张刚打了。 e.文丽被她的丈夫打了。 同样是丈夫(张刚)打老婆(文丽)这一事件,说话人的“移情”对象可以是张刚,也可以是文丽。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将自己认同于他用句子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中的一个参与者。上面①a是纯客观的报道,而下面的①b~e则是说话人的移情对象逐渐从张刚移向文丽。用“他的太太”来称呼“文丽”是同情“张刚”,用“文丽的丈夫”和“她的丈夫”来称呼“张刚”是同情“文丽”。将主动句变为被动句也是将移情对象从“张刚”移到了“文丽”。这说明指称形式的选择和句式的变换都跟主观性表达有关。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语言和汉语的主观性着眼,就比较容易把一些以往难以讲清楚的语法现象讲得简单而又清楚,使学生“体会”而不是“知道”(多半是一知半解)汉语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规律。下面以汉语中的三个句式为例来加以说明: 主观处置句——“怎么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 主观得失句——“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 主观认同句——“他是去年生的孩子” §2 主观处置句——“怎么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 有人将“把”字句称为“处置式”,认为“把”字句的动词须有“处置”义,但也有例外。例如: ②a.我把他打了一顿。 ③a.我把大门的钥匙丢了。 b.我打了他一顿。 b.我丢了大门的钥匙。 例②表明动词“打”不仅在“把”字句有处置意味,在动宾句也有处置意味,例③表明动词“丢”在动宾句没有处置意味,在“把”字句中也没有处置意味。 有人将“把”字句的动词意义重新归纳为“致使”,但是下面例④表明动结式复合词“急疯”在“把”字句中有致使义,在动宾句中也有致使义,例⑤表明重叠式动词“想想”在动宾句中没有致使义,在“把”字句中也没有致使义。例如: ④a.把花姑娘急疯了。 ⑤a.你把这句话再想想看。 b.急疯了花姑娘。 b.你再想想这句话看。 还有人认为“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受事“完全受影响”,动词有“高及物性”。例如: ⑦a.他喝了汤了,可是没喝完。 *b.他把汤喝了,可是没喝完。 “他喝了汤了”,汤不一定已经喝完,“他把汤喝了”要理解为汤已经喝完。但是有些“把”字句的受事根本谈不上受什么影响的问题,如“你再把这句话想想看”,有些“把”字句可以带所谓的“偏称宾语”,这时候的受事显然只是“部分”受影响。例如: ⑦怎肯把军情泄露了一些儿。 ⑧小厮把银子凿下七钱五分。 ⑨把衣服脱了一件。⑩我把一个南京城走了大半个。 一般“把”字句的宾语都是“有定”的,但无定成分作宾语的情形却并不少见。例如: (11)我要向他借支钢笔,他却把一支铅笔递给了我。 (12)忽然,哐当一声,不知是谁把个凳子给撞翻了。 (13)他只顾低着头想事,一不留神,把个孩子给撞倒了。 还有,既然认为“把”字句的宾语应该是有定的,为什么有定的专名作宾语时往往在其前面加上“(一)个”?例如: (14)怎么忽然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曹雪芹《红楼梦》) (15)把个楮大娘忙了个手脚不闲。 (16)当下先把个邓九公乐了个拍手打掌。 一般认为“把”字句的动词须是复杂形式,前后要有修饰或补充成分,但是为什么有的动词复杂形式却不能用于“把”字句?例如: (17)*把中文认真学习。(18)*把中文学习得很认真。 另外,“V了”和“V过”都是动词的复杂形式,但是“V了”可用于“把”字句,而“V过”一般不能用于“把”字句。例如: (19)a.他把剩饭吃了。 b.*他把剩饭吃过。 “把”字祈使句中的动词有的可以重叠有的不可以重叠。例如 (20)a.把衣服洗洗!(21)a.把马刷刷!